來源:新華網
2021-02-05 09:35:02
原標題:引一束陽光,照進“喜憨兒”的未來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天津2月5日電 題:引一束陽光,照進“喜憨兒”的未來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梁姊、黃江林、雷琨
從因為智力缺陷被人笑話,到懂禮貌、有一技之長受人尊重,兩年間,45位特殊青年,被“大姐”田麗超用無限的愛和耐心,將他們從生活的黑洞中拉回陽光下,插上了夢想的“翅膀”。
故事發生在天津市寶坻區史各莊鎮一家名為陽光福樂多的敬老院內,院長田麗超是一名普通的“85后”。這個130位老人口中的 “閨女”,還熱心收留了45位平均年齡20歲的智力殘疾的孩子,自己貼錢無償照料著這群可愛的“喜憨兒”,幫他們學會自理,教他們自食其力,自立自強。
一個大姐和45個“孩子”
20歲那年,“陽光福樂多”的大院里,二級智力殘疾的劉軍(化名)開始了嶄新的生活。他自己說不清楚,眼睛里卻閃爍著快樂的光亮。
每天,他不是在院里的珠繡工作室做幫工,看看顏色、分分珠子,就是幫忙扎拖布。他個頭小小的,卻很精神,臉上總是掛著紅暈。在“陽光福樂多”,和他類似的“孩子”還有44個。
這是一個特殊的大院,過去只是一家敬老院,后來掛上了助殘就業基地的牌子。3層高的紅樓里,田麗超拿出一整層給45個“孩子”當宿舍。在這個大家庭里,40多個人一起坐著大巴車去草原上打滾兒;老師和志愿者教“孩子們”工作;殘聯的工作人員也經常來看他們。
劉軍喜歡這種集體生活,甚至很少提起要回家,理由非常簡單——在這里,他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愛。從家開往大院的小汽車,好像一艘在海上航行的船,穿過驚濤駭浪,把他放在溫暖、堅實的大地上。
劉軍是“陽光福樂多”的“元老”。2019年,田麗超剛萌生開辦助殘就業基地的想法,那時劉軍已經從培智學校畢業。他從小智力殘疾,家中只有一個同樣患有智力殘疾的母親。田麗超第一次見到劉軍時,他正在院子里吃飯——只穿一條短褲,光腳蹲在地上,面前是一盤浸在油里的土豆片,他一片片捏起來送到嘴里,好像沒發現上面還飛著幾只蒼蠅。田麗超的到來也沒能讓他抬頭看一眼。當初那個讓人揪心的男生,和眼前這個干凈、快樂,能喊出“哥哥好,姐姐好”的小伙子,判若兩人。
一個家境困難而且患有智力殘疾的孩子,該如何在這世間自處?田麗超給出了答案:幫助他們,依靠自己的力量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陽光照進福樂多
“陽光福樂多”的緣起,要從另一個女孩說起。
2016年的一天,田麗超在敬老院門口遇到了一個走失的女孩。她翻看女孩衣兜里的卡片才知道她是一個智力殘疾人,來自寶坻區的培智學校。
這是田麗超第一次接觸到這個群體,這些孩子或因遺傳,或因幼年患病未得到妥善醫治而成為智力殘疾人。雖然有培智學校接收,但畢業后,依舊面臨無處可去的困境。
當時的寶坻區,尚沒有接收成年智力殘疾人就業的機構,他們一般被關在家里或者在社會上游蕩。23歲的李超(化名)就是一個例子,他的智力殘疾程度不高,能和正常人進行簡單溝通。從培智學校畢業后,他去售樓處當過銷售,但僅僅半天就被人趕了回來;去送快遞,丟的包裹比送到的還多,只能被父親接回家里。
在現實生活里,這些“孩子”面臨的問題太沉重了——歧視、欺騙、不被人理解,在親人去世后該如何生活?每個問題都像石頭一樣壓在田麗超的心里。
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2019年,陽光福樂多助殘就業基地在敬老院的基礎上成立。田麗超心中的石頭落地。她從培智學校要來名單,按照家庭住址跑遍了寶坻區大大小小的村鎮,接回來幾十個“孩子”。自己掏錢,提供食宿,讓他們在敬老院住下來。
在當地殘聯的協助下,田麗超聯系到史各莊鎮周邊的幾家企業,她帶著“孩子們”挨家拜訪找工作。貼商標、疊藥盒……這些簡單的事“孩子們”都能干,但還是碰到無數個軟釘子。她很泄氣,卻還是讓“孩子們”向對方鞠躬道謝。回去的路上,她看到“二哥”興致不高,那是一個身高超過1.8米,卻內向敏感的男生。她上前去問,“二哥”嘴一癟,哭了。
“孩子們”的內心很敏感,一次受挫他們能記很久。田麗超下定決心,沒有地方接收他們,她就自己干,不光要干,她還要讓孩子們掙工資,給他們上社保。
助“折翼天使”飛翔
改變悄然發生在2020年,田麗超心中的種子開始發芽。
敬老院大院的東邊,蓋上了一排洗衣房,南邊兩排平房改成了工作室。而在大門口外,一塊新牌子掛了起來——福樂多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
“孩子們可以在這里做干洗、手工、扎拖布……”田麗超說,雖然目前才剛剛起步,沒掙錢,但“孩子們”已經在勞動中收獲了從未有過的成就感。
干洗這種技術活兒,他們能做好嗎?在田麗超的鼓勵下,他們三個人一組,一組負責一個工序,每個人守著工序里的一個環節。就這樣,十多個“孩子”接力把干洗的洗、燙、晾掛等流程串了起來。反復培訓、實操……有的把設備操作的幾個步驟連著學了十多天,有的為了練習使用熨斗,把胳膊抬起放下幾百次。功夫不負有心人,洗衣房運行兩個月來,“孩子們”用一件件洗凈整潔的衣服告訴了人們:“我們不僅行,而且做得很好!”
田麗超欣慰地表示,“孩子們”更較真,做事也更細心,所以他們會按要求,盡全力洗好。干洗業務嘗試取得成功,給了田麗超更多信心:要把這項業務做出去,讓他們就業有保障。
在寶坻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中,當地已經計劃將這項業務在多個文明實踐站試點,點位分揀來的衣服運回基地干洗,“很快就能在寶坻城區全面鋪開,帶動更多殘疾人就業。”
對于就業和收入,“孩子們”心里沒有概念。但這個過程中,他們能體會到人生的價值。他們做的拖布第一次賣出去的那天,“二哥”舉著一把鈔票,高興而激動地喊:“大姐,我們能掙錢!”
從洗衣房到手工工作室,再到拖布加工和洗衣粉包裝,45個“孩子”中的大部分都有了一技之長。
不僅如此,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旗幟下,田麗超領著“孩子們”與多個村莊建立了志愿服務合作,給困難村民洗衣服、做被子、開展文藝演出等。
如今,這群“折翼天使”早已顛覆了人們的刻板印象,用辛勤勞動,感動了不少人。有些受到幫助的村民送來錦旗和書法作品,話說得真摯直白:“真心給你們點贊”“超有愛”。
而“孩子們”最開心的還是每天能和“大姐”在一起。因為在他們心中:大姐是個好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