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1-02-09 14:15:02
原標題:“17+1合作”為中東歐國家經濟復蘇注入新動力
來源:光明日報
【特別關注】
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百年不遇疫情交織疊加,深刻改變著世界格局,人類社會共同面臨巨大挑戰。疫情雖然帶來嚴峻挑戰,但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17+1合作”)仍處在良好的發展勢頭之中,必將為疫后中東歐國家經濟復蘇注入新動力。
從經貿到全方位合作
回顧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歷史,作為兩個重要的新興市場,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從務實合作起步,歷經9年的發展,搭建起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立體架構,在近20個領域建立合作機制,取得了豐碩成果。
2011年6月,首屆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論壇在匈牙利布達佩斯成功召開,拉開了中國-中東歐國家機制化合作的序幕。2012年4月,第二屆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論壇、首次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在波蘭華沙舉行,正式確定了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16+1合作”)。2019年4月,第八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期間,希臘作為正式成員國加入該合作機制,“16+1合作”升級為“17+1合作”,首次將傳統西歐國家納入合作機制,推動了“17+1合作”與歐盟“歐亞互聯互通戰略”的有效對接,標志中歐合作步入新紀元。
歷經9年,“17+1合作”正進入成熟期和收獲期,有力推動了中東歐國家經濟發展和歐洲一體化。經貿合作層面,截至2020年7月的數據顯示,中國與中東歐17國進出口貿易額較2012年增長超過50%,中國對中東歐國家的投資由合作初期的30億美元增長到了126億美元。中東歐17國在華投資也取得了飛速發展,涵蓋機械制造、汽車零部件、化工、金融、環保等多個領域?;A設施建設層面,匈塞鐵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大批合作項目為改善地區的互聯互通水平、增加當地就業、促進東道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人文交流層面,中國與多個中東歐國家開通直航帶動人員往來便利化,相繼舉辦了2016年中國-中東歐人文交流年、2017年中國-中東歐媒體交流年以及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化合作論壇、中國-中東歐國家教育政策對話、中國-中東歐青年政治家論壇、中國-中東歐國家高級別智庫研討會等,這一系列重要的人文交流活動從多個角度和層次提升了“17+1合作”的熱度和水平,增進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的民心相通。
促進中歐關系均衡發展
近年,英國脫歐讓歐洲一體化的進程遭受嚴重挫折。歐洲的火車頭法德一體化領導力不再,法國總統馬克龍強調歐洲戰略自主,但其雄心勃勃的“歐洲夢”困難重重,德國政壇常青樹默克爾政治生涯即將畫上句號,可能的接任者能否引領歐洲一體化仍受到質疑。歐洲難民危機、民粹主義抬頭、恐怖主義威脅加劇歐洲一體化困境。2017年,歐盟委員會在布魯塞爾發表白皮書,針對歐盟未來走向提出五大戰略選項,其中重提了“多速歐洲”的選項,即允許歐盟成員國在某一具體政策問題上,根據自身能力和意愿組成兩個或多個小的集團,形成“雙速”或“多速”發展態勢。但“多速歐洲”導致以西歐為代表的“老歐洲”和中東歐為代表的“新歐洲”之間矛盾升級。法國、德國、西班牙和意大利等西歐國家為主的“老歐洲”想擺脫因歐洲理事會協商一致原則造成的歐盟內部政策行動遲緩、久拖不決的尷尬局面。中東歐國家則認為西歐大國繼續尋求在歐盟之內塑造“核心”集團,只會讓后來入盟的中東歐國家漸行漸遠。
迷茫中的歐洲,保護主義在內部慢慢滋生,歐盟內部出現了“國家主義代替一體化”的苗頭,一些人對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顧慮上升,“中國在分裂歐洲”的論調開始出現。中國在中東歐的投資合作開始沖擊“老歐洲”慣有的“自信”,“老歐洲”擔心“17+1合作”威脅“歐盟團結”。
實際上,“17+1合作”是基于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產業優勢需求互補的實際。中東歐國家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如鐵路、公路、電力等,改善愿望強烈,但“老歐洲”產能不足、價格高昂及融資成本過高讓“新歐洲”愿望受阻,而應用技術、資金和工程管理正好是中國的三大優勢。因此,優勢互補驅動“17+1合作”不斷發展,9年來給中東歐國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由波蘭、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組成的“維謝格拉德”集團(簡稱V4)四國的經濟增長長期在歐盟內部排名領先,“17+1合作”框架下的一些合作項目為希臘、匈牙利、塞爾維亞等國家帶來了眾多就業機會,增加了當地人民的獲得感。
早在2015年11月,習近平主席集體會見出席第四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的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時,就曾為中國同中東歐國家合作指出方向:“‘16+1合作’是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益補充,完全可以為構建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作出應有貢獻?!痹诖酥敢?,“17+1”務實合作的成果也逐漸消除了“老歐洲”對合作機制“分裂歐洲”的顧慮,有力推動了處于困境中的歐洲一體化,為促進中歐關系整體均衡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從“16+1”擴容為“17+1”,到奧地利、瑞士、白俄羅斯、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等作為觀察員國(機構)參與機制活動,“17+1合作”與歐盟的“歐亞互聯互通戰略”對接合作不斷推進?!?7+1+歐盟”的三方市場合作模式取得了先期成果,佩列沙茨跨海大橋項目已經成為中國、克羅地亞、歐盟開展三方市場合作的典范項目。
實際上,與“17+1合作”的宗旨一樣,不管是“多速歐洲”,還是法德“重塑歐洲一體化”改革計劃,都是為了促進歐洲經濟更加均衡、更加充分的發展,促進共同發展。
在疫情中發掘新業態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并肆虐全球,幾乎導致地球“停擺”,整個世界的經濟活動因此陷入了歷史罕見的停滯中,對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造成了嚴重沖擊,也嚴重破壞了中東歐國家經濟積極向好的發展勢頭。
中東歐國家經濟出口導向型特征明顯,嚴重依賴歐盟市場,外部經濟的不確定性讓中東歐國家經濟重啟前景不明。在第二波疫情的沖擊下,波蘭、捷克等國感染人數不斷攀升,防疫形勢不容樂觀。同時,債務水平持續上升。為了削弱疫情對市場的沖擊,中東歐國家普遍出臺了一系列財政刺激政策,包括財政扶持、企業補貼、生活保障等。根據相關統計數據,2020年希臘財政赤字由2019年占GDP的1.5%上升至9.4%,而債務占GDP比重達到213.7%。
雖面對百年不遇疫情,“17+1合作”的各項活動仍在有條不紊地推進。在抗疫合作方面,中東歐國家在中國抗疫最吃緊的時候向中國伸出援手,匈牙利、波蘭等國第一時間向中國提供了醫療物資援助。中國在國內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后,將公共衛生領域的合作作為疫情背景下“17+1合作”的當務之急和優先領域,在防疫物資和疫苗方面給予了中東歐國家堅定的支持。2020年3月,中國同中東歐17國舉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專家視頻會議,分享和交流疫情防控經驗及信息,為“17+1合作”機制賦予新的使命和內涵。在經貿合作方面,從線下走上云端,每年6月在寧波舉辦的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貿易博覽會改為中東歐商品云上展,通過貿易對接會、直播帶貨等一系列活動,中東歐企業在疫情之下依舊能拓展中國市場。在復工復產方面,中國繼續積極推動“17+1合作”重大項目復工復產,中歐班列重新開通,積極推動當地恢復生產。2020年6月在河北滄州舉行了中國-中東歐國家中小企業復工復產視頻信息交流與洽談會,通過線上交流的形式共商復工復產合作。
后疫情時代的新機遇
走過困難重重的2020年,在全球經濟遭遇逆風的背景下,中國2020年實現了全年經濟逆勢增長2.3%、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等諸多矚目成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月26日發布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5.5%,中國經濟將增長8.1%,歐元區經濟將增長4.2%,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GDP將增長6.3%。由此可見,中國和新興市場將引領世界經濟復蘇。同時,得益于抗疫方面反應及時、措施比較到位,17個中東歐國家中有14個國家202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降幅預計將小于歐盟的平均降幅。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抗疫為深化“17+1合作”進一步打好了民意基礎,而中國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讓中東歐國家看到了經濟恢復的方向和信心,這都為疫后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繼續深化合作奠定了基礎。著眼于疫后,“17+1合作”可以在以下幾個領域尋找新機遇:
一是以公共衛生合作開拓新領域。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再次警示,公共衛生安全等非傳統安全威脅不斷上升,威脅全球人民的生命健康,同時公共衛生安全挑戰必須由國際社會共同應對。中東歐國家是中國長期以來開展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伙伴,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建立了穩定的雙邊、多邊合作機制,疫情更讓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在疫苗、衛生醫療、生物科技、生物醫藥等領域創造了廣闊的合作前景。
二是以數字經濟合作發動新引擎。2019年中東歐國家數字經濟產值達940億歐元,同比增長達7.8%,增速超過英法德等西歐發達國家。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刺激了數字經濟的發展,中東歐國家開始普遍將加大對數字基礎設施投入列入疫后重要議程,中國在數字經濟方面具有技術、規模、產業優勢,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數字經濟合作將成為“17+1合作”的新引擎。
三是以綠色經濟合作引領新發展。中國政府已經向全世界宣布了“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標規劃,中東歐國家視疫情后為實現綠色經濟的機遇之窗。疫情后可充分借助“17+1”環保合作機制,擴大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聯合開發,開展自然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的研發創新,通過發行綠色金融債等手段支持綠色經濟合作項目,為“17+1合作”增添綠色含量。
四是以冬奧體育合作創造新機遇。中國將在2022年舉辦北京冬奧會,“3億人上冰雪”是中國政府的承諾,也是國內國際冰雪旅游產業的重大機遇。中東歐國家在冰雪項目上處于世界領先位置,與中國在體育產業、場館設施、賽事組織、競技體育、冰雪旅游等方面互補性強,將迎來新一輪中國-中東歐體育文旅合作的新機遇。
當前世界陷入深度衰退,人類面臨歷史上罕見多重危機。放眼后疫情時代,各國都在加大力度重啟經濟,但復蘇前景不容樂觀。因此,“17+1合作”要以堅持務實為基調,捍衛多邊主義,在做深做實傳統領域合作的同時,拓展在公共衛生、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人文體育等新興領域合作,在變局中開新局,必將推動“17+1合作”高質量發展,促進開放型世界經濟。
(作者:萬喆,系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研究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