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2021-02-23 10:35:02
毛澤東同志批示的“鞍鋼憲法”給鞍鋼工人極大鼓舞。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孫潛彤攝
鋼的故事
整個鞍鋼集團博物館其實圍著一個核心轉——老1號高爐,它重約2000噸,71米高,身軀龐大到4層樓高的博物館都裝不下,硬生生探出頭去。
“這是國家一級文物,也是‘鎮館之寶’,它見證了鞍鋼的百年足跡。”野貴文是老1號高爐的最后一任爐長。他說,新中國的鋼鐵工業從這里開始,僅這座老高爐就累計為新中國生產生鐵1600萬噸,是名副其實的“功勛爐”。“鞍鋼不僅是鋼鐵的大熔爐,也是面向全國鍛造、輸送數十萬人才的大熔爐。”
“來這里不能不看‘鞍鋼憲法’。”鞍鋼集團黨史專家鐘翔飛說,1960年3月,毛澤東主席在批示中確定了鞍鋼“兩參一改三結合”等社會主義企業管理的重要原則,其中明確“加強黨的領導,尊重群眾主體地位,大搞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鞍鋼憲法”由此誕生,其管理經驗在全國推廣。進入新時期,鞍鋼賦予“鞍鋼憲法”新的時代內涵,把“兩參一改三結合”體現在加強干部作風建設和企業民主管理上,體現在把管理者的決策能力、專家的科學知識、職工群眾的智慧創造融為一體,充分發揚團隊協作精神上。
“這是鄧小平同志視察時戴的安全帽。” 鞍鋼集團博物館解說員張巍介紹,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視察鞍鋼,指出鞍鋼要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按照經濟規律進行管理……為鞍鋼指明了改革發展方向。
如今的鞍鋼,再度堅實地挺起鋼鐵脊梁,從青藏鐵路到三峽工程,從西氣東輸到海洋鉆井平臺,從長江大橋到港珠澳大橋,國家重點建設工程處處有鞍鋼超強鋼材的負重擔當。“不老的鞍鋼,不斷續寫鋼的故事。”鞍鋼集團黨委副書記栗寶卿說。
遼寧制造再展新擔當,這是民用飛機的生產現場。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孫潛彤攝
廠的故事
時間仿佛定在了上世紀中葉。
高高的舉架,斑駁的磚墻,陽光從幾十米高處的小窗鉆進來,一縷一縷地灑在地上,參觀者置身那些古銅色的鑄造設備之中,仿佛走進了油畫。
“這樣不吝空間的廠子存世已經不多了,如今再現代化的工廠也沒有以前那般‘闊氣’。”沈陽市鐵西宣傳部的叢林說。被完整保存的沈陽鑄造廠車間,現在是有名的國家工業文化遺址,是人氣頗旺的中國工業博物館的組成部分,有很多“老迷妹”在此拍照留念。
“我姥爺姥姥腿腳還行的時候,常常來這里轉悠,這是他們曾經工作過的地方。”小叢一路指點著,走到一處操作臺說,“這就是他們一起吃自帶盒飯的地方。”老兩口每每在此觸景生情。
退休老工人張素芳介紹,從1950年到六七十年代支援“三線”,鐵西以“好人、好馬、好設備”向全國各地援建了眾多企業,遍布29個省區市。先后有2.3萬多名鐵西區工人奔向祖國西部,有48家企業支援了國內526家企業建設,其中3家企業進行了全廠搬遷,23家企業包建新廠,29家企業車間整體劃撥。他們以“共和國工業長子”的情懷,與所有“三線人”共同鑄就了“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三線精神”。
鞍鋼集團博物館外景一角。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孫潛彤攝
樓的故事
樓上樓下,電燈電話。
這是上世紀50年代工人夢里的“小康生活”,這個夢想最先照入現實的,就在沈陽鐵西區。
生產為了什么?造福工人群眾。1952年9月,毛澤東主席作出指示:“在提高生產的基礎上改善工人生活。”黨和政府投資1200萬元開始在鐵西建設工人村。這是新中國建設最早、規模最大的工人住宅樓群。占地上百公頃,首批79棟(后來發展到1500多棟)蘇式建筑連片圍合的鐵西工人村,是工人眼中首屈一指的“全國第一村”,煤水電暖一應俱全,最初只有高工、專家和勞模才能光榮入住。作為中國工人生活的樣板,工人村曾接待過60多個國家的外賓參觀訪問,其中不乏外國首腦。
工人子弟許斌從小就住在這里,他回憶自己的童年時光:“工人村里啥都有,郵局、合作社、衛生所、幼兒園、學校……你能想到的這里都有。那時我們經常挨家串門,一家燒菜滿樓飄香。”
領導也住工人村。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葉選平曾任沈陽第一機床廠副廠長,當時就住在工人村61棟2-2-9號。時任廠專家辦主任的陸德仁和葉選平是老同事、老鄰居。“我住一樓,他(葉選平)住二樓,經常看見他騎著自行車早出晚歸。”陸德仁回憶,葉選平為人熱情、樸素,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在前蘇聯學習時帶回來的一輛小轎車也交給廠里集中使用。陸德仁很懷念那段熱誠向上、簡單美好的日子,他說不管什么時代,黨的好作風都不能丟。
半個世紀過去,工人村和鐵西的工廠一樣不可避免地老去。樓體破舊,管網老化,暖氣不能加壓,電表時常跳閘。物是人非,住在工人村也已不再是“驕傲”的代名詞。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伴隨著企業破產倒閉,鐵西工人幾乎成建制地下崗失業,工人村里滿是閑人,被居民自嘲為第一“度假村”。許斌一家老少三輩6口人住在工人村筒子樓13平方米的小房內,只能床上疊床,拉簾就算隔斷。
“也是在鐵西區,黨中央、國務院最早擂響了東北振興的戰鼓。”鐵西區委書記劉克武說,2002年,鐵西老工業區調整改造總體方案出臺;2007年,國家授予“鐵西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暨裝備制造業發展示范區”稱號;2015年以來,位于鐵西的中德園成為國務院批復的全國第一個以中德高端裝備合作為主題的戰略性平臺,鐵西邁入全國城區綜合競爭力百強區。
振興不忘回報工人階級,有錢就向民生投。鐵西在遼寧率先建立了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率先完成了150萬平方米的老工業棚戶區改造。老工人村迎來了大規模動遷改造,總投資9億元的工人新村,安置居民7000余戶。退休職工尹中福沒額外掏錢就住上了南北通透的三室一廳大房子。他感慨地說,新小區景觀綠化帶比周邊的商品房小區還大還漂亮,日子真是越過越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