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2021-04-27 10:42:04
大潮涌江淮,創新勢正勁。
4月26日,2021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如約而至。這一天,安徽科技大市場開市、400多項安徽“四個面向”重大科創成果集中展示、1000余項最新科技成果發布、16項科技成果現場競拍、60個科技項目簽約……
4月26日上午,2021中國(安徽)科交會開幕,60個科技項目進行簽約。人民網 王曉飛攝
創新,是安徽最亮眼的一張名片。作為率先獲批布局國家實驗室、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省份,在“十四五”開局之年,起步就發力,開局就震撼。以“科技成果轉化”為名,舉辦這樣一場國字號會議,既是對近年來安徽科技創新成果的集中展示,也體現了科技創新對安徽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更為今后江淮大地進一步下好創新“先手棋”、賦能高質量發展積蓄澎湃新動能。
創新:既是研發過程 更是系統工程
量子信息、“芯屏器合”、“卡脖子”領域最新突破、生物醫藥……安徽創新館,全國首個創新主題展館,2021中國(安徽)科交會期間,一批近年來最新的科技創新成果在這里展示。
在很多人眼中,創新等同于研發。此言不虛,創新凝聚著科研人員貫穿研發過程始終的心血,但它更是一項系統工程。
——創新,離不開政策支持。
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來,安徽注重政策的引領作用,先后出臺實施合蕪蚌自主創新示范區先行先試政策、創新型省份政策、大院大所合作、加強基礎研究、引導全社會加大研發投入等系列政策。
在政策導向指引下,安徽省地方財政科技撥款占地方財政支出比重從“十二五”末的2.8%增加到2019年的5.1%。
俯瞰安徽創新館。人民網 張俊攝
——創新,離不開高層次人才支撐。
近年來,安徽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尊重和禮遇科學家成為常態。
在前不久召開的安徽省科學技術獎勵暨加快建設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推進大會上,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表示,為“科學家”辦事就是辦“最科學”的事。
2月末,在“創新高地”合肥召開的全市科技創新大會上,與會領導為入選“國內外頂尖人才引領計劃”的5位院士頒發榮譽證書,并給予每人補助經費200萬元……
安徽省科技廳提供的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全省8位科學家新當選“兩院”院士,在皖“兩院”院士累計38人。
——創新,離不開成果轉化。
成果轉化,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前提,此次2021中國(安徽)科交會的成功舉辦,即是安徽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重要舉措。
以“夯實創新基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主題的大會,為期2天。它規格高,由安徽省政府、科技部、中國科學院聯合主辦;內容足,科創成果展示之外,大會還設置了簽約、路演、論壇等干貨滿滿的環節。
——創新,離不開金融賦能。
“在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過程中,金融支撐不可或缺。”據安徽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局通過構建服務科創企業發展基金體系、推動科創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掛牌等做法,積極服務科創企業。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安徽共有11家企業在面向科技創新企業的上交所科創板掛牌上市。
一系列“組合拳”打下來,安徽在科技創新上結出了累累碩果:國家實驗室、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率先獲批布局,“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和“一室一中心”分平臺立柱架梁,大科學裝置集群初步形成,量子通信、動態存儲芯片、陶鋁新材料、超薄玻璃等標志性原創成果競相涌現……
2020年7月9日,國盾量子掛牌科創板,成為“量子科技第一股”。人民網 陳浩攝
創新:既要有“科技之花”,更要有“產業之果”
“科技之花”是絢爛的,但要成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動能,還得結出“產業之果”。
2009年成立,2010年參與建設全球首個規模化量子通信網絡“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試驗示范網”,2013年開始為世界首條千公里級別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提供量子產品和技術服務,最終實現“星地一體”廣域保密通信網絡建設……在中國量子通信里程碑意義的標志性事件中,常有科大國盾量子的身影。
這是一家脫胎于中國科大微尺度國家實驗室的企業。從技術領先到產業領跑,再到資本市場“量子第一股”,國盾量子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產業化史。眼下,它正與集聚在合肥市高新區的20多家量子企業一道,共同為合肥勇攀量子技術創新高峰積蓄勢能。
新技術如何助力傳統產業?是海螺集團一直探索的課題。圖為海螺自主研發的世界首條水泥窯煙氣二氧化碳捕集純化項目。人民網 陳若天攝
與此同時,100多公里外的蕪湖,世界500強企業海螺集團一直在探索這樣一個課題:新技術如何助力傳統產業?
去年,5G“超級上行”全球首個端到端商業應用在這兒落地。“‘超級上行’在靠近基站區域上行速率可提升20%至60%,偏遠區域最大可提升300%。”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用上這一技術后,生產效率和安全性大幅提升。以礦區爆破為例,警戒范圍可從原先的500米擴展至2公里。
如果把一家家科創企業比作“點”,那么,一個個產業集群就是由無數個“點”串聯而成的“線”。
記者了解到,在國家發展改革委2019年公布的首批66個國家戰新產業集群名單上,安徽包攬4席。其中,合肥“獨中三元”,位居全國前列。2020年,上述4個集群規上企業增至約500家,完成營收約3000億元、利潤130億元。
由“點”及“線”,最終,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成效被傳導至經濟社會發展之中。
安徽省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顯示,高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由2015年的17.6%、49.8%、58%提高到2019年的27.8%、72.1%、73.3%。
同時,2020年安徽GDP超3.86萬億元,位居全國第11,與前一位次的上海差距僅為20億元。
中車浦鎮龐巴迪運輸系統有限公司泰國曼谷金線自動導向軌道交通項目,是安徽省首個出口軌道交通整車項目。人民網 王銳攝
創新:既要有一股沖勁,更要久久為功
近年來,安徽科技創新的步伐明顯提速。
以省會合肥為例,無論是繼上海之后,合肥成為我國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還是當地以11個大科學裝置數量(含建成、在建、申報)“笑傲江湖”,都足以說明,論創新,安徽是在實打實地干。
“在科技和產業創新上,安徽處處透著一股沖勁。”一名長期從事區域發展研究的人士如是說。有沖勁固然好,但更需要久久為功的定力。上述人士表示,當下,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安徽自貿試驗區獲批等一系列利好的釋放,安徽的創新發展,將更有底氣,更加硬氣。
“汽車產業是我省重要的優勢產業。一季度全省汽車產量35.1萬輛,同比增長101.3%,增幅高于全國26.4個百分點。”在安徽省經信廳汽車工業處處長馬翠兵看來,自貿試驗區鼓勵先行先試,有利于更優營商環境的營造,從而促進技術、人才等要素向安徽集聚,提升安徽汽車產業的科技創新水平。
4月7日,蔚來汽車第10萬臺量產車在合肥下線。人民網 李希蒙攝
據他透露,“十四五”時期,安徽汽車產業將聚焦“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力爭到2025年,汽車整車年產量達到2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60萬輛。
而作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成員之一的合肥市,則從一體化發展視角出發,挖掘科技創新的支點。
合肥市科技局負責人表示,今年將推進合肥、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作,共建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開展科技資源共享,聯合攻關一批重大科技項目,推動G60科創走廊相關產業聯盟、產業合作園區建設,加快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
有同樣想法的還有中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我們將用好長三角協同創新優勢,持續攻克‘卡脖子’關鍵技術。”該院負責人說。
就在幾天前的4月21日,《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正式發布。《綱要》對創新著墨頗多,其中明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安徽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皖戰略、人才強省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科技強省、創新安徽。”
眼下,谷雨剛過,老話說:“谷雨時節,雨生百谷。”充沛的雨水,能夠幫助萬物生長。換個角度來看,科技創新,不也正是時下的一場春雨,滋潤著江淮大地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