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21-05-05 06:43:05
原標題:串起絲路上的文化明珠(沿著高速看中國)
來源:人民日報
串起絲路上的文化明珠(沿著高速看中國)
一方駱駝蹄印,鐫刻千年時光。
河南洛陽,定鼎門下,車轍、足跡、駝印,遍布90米寬的路面。置身于此,似穿越千余年——唐代胡商跋山涉水,帶來西域香料、琉璃,換走茶葉、瓷器……冬去春來,眼前的定鼎門,見證了駝隊綿延萬里的絲路印記。
沿中國最長高速公路連霍高速,一路探訪歷史文化遺產。在這條與“一帶一路”多處重合的高速上,連云港西游記文化、安徽蕭縣書畫藝術、開封“城摞城”遺址、隋唐洛陽城、西安古城墻、武威古長城、鄯善木卡姆,仿佛一顆顆耀眼的文化明珠,在歷史和現實的碰撞中熠熠生輝。
保護傳承,守住歷史根脈
西出江蘇、安徽,行至古都洛陽,高大巍峨的定鼎門聳立地面。進門,地下一層為遺址原貌展示。透過腳下的玻璃,車道石、包磚清晰可辨。
定鼎門為隋唐洛陽城外郭城正南門,一直沿用至北宋末年。站立城樓,俯首北望,占地1300多畝的“兩坊一街”(寧人坊、明教坊及天街南段)遺址保護和展示區映入眼簾。地下深埋的,是我國古代隋唐都市保存最完整的里坊遺址。
歷史上的洛陽,幾建幾毀。遺址地上留存普遍較少,且多數位于建城區,保護難度大。近年來,洛陽通過地方立法、編制城市規劃,解決遺址保護和城市建設的矛盾。“為保護大遺址,里坊區遺址上的建筑被搬遷,建成了隋唐城遺址植物園和定鼎門考古遺址公園。”洛陽市隋唐城遺址管理處文物保護科科長孫章峰介紹,10多年來,洛陽實施定鼎門等多項遺址保護、展示工程,陸續對外開放。2014年,定鼎門遺址申遺成功。
保護歷史文化,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根脈。
走進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泗水鎮光輝村,明長城圓墩段7.1公里幾乎完全連續。“500多年來,受降水、風化等影響,長城墻體出現酥堿、脫落、雨水沖溝等問題。”古浪縣文物局干部楊文科說。從2013年起,古浪縣邀請專家保護修繕,解決了長期危及長城本體安全的病害。墩臺上,安裝風速儀、測斜儀、裂縫計等,定期給專家傳送數據,以便隨時觀測。
近年來,武威市實施10個長城保護項目,累計投入8600多萬元。加大長城保護執法力度,開展長城保護專項行動。聘請226名長城保護員,建起文物部門、沿線鄉鎮、村組、保護員4級責任體系。“墻根兒取土、倒垃圾的行為,已經看不到了。”當了6年長城保護員,武威市涼州區清源鎮新地村黨支部書記陳學福感受頗深。
留住歷史根脈,非物質文化遺產尤需搶救保護。在新疆鄯善縣魯克沁鎮木卡姆村,幾位頭戴花帽的維吾爾族樂手,正在一座農家院表演經典的木卡姆選段。大炕上,剛勁瀟灑的小伙找準節拍,打起手鼓;一旁,手拉薩塔爾琴的老人引吭高歌。
《十二木卡姆》是古代新疆龜茲樂、高昌樂、疏勒樂、伊州樂的繼承和發展,是與唐宋大曲類似的大型歌舞套曲。“它體系龐大,曲牌綿長,完整熟背非常困難。”魯克沁鎮文化站站長吾斯曼·哈木提說。為搶救這一音樂瑰寶,新疆出臺木卡姆藝術保護條例,成立研究室、藝術團,出版書籍和光盤,在世界各地舉辦相關活動。2005年,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
推陳出新,讓文物活起來
在做好保護的前提下,如何讓歷史說話,讓文物活起來?
4月10日,4000多名馬拉松愛好者在古城墻上開跑,拉開了西安城墻國際馬拉松賽的帷幕。網友通過直播,領略沿途大明宮、碑林博物館等文化景點的魅力。自2019年起,西安將體育賽事與遺產保護結合,讓更多人了解城墻、愛護城墻。
古為今用,《夢長安——大唐迎賓盛禮》大型旅游文化演出、新春燈會、大唐風箏薈……西安古城墻越來越有青春范兒。
推陳出新,河南追求創新、多元的表達方式。今年春節,《唐宮夜宴》節目引來全網喝彩。元宵節當晚,“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再次掀起關注熱潮。在舞蹈造型上,《唐宮夜宴》雖脫胎于隋唐,帶來的卻是諧趣風,盡顯少女的嬌憨逗趣。
“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著幾座城;龍亭宮,宮摞宮,潘楊湖底幾座宮。”在今天的開封城下,約3至14米范圍內,共有6座不同朝代城池,層層疊加。如何讓古都文化看得見、摸得著?開封謀劃把老城建成文化產業園區,打造國際文化旅游名城。
過開封古城大南門,沿中軸線向北1公里,可見州橋遺址發掘現場。州橋始建于唐,是北宋東京城橫跨汴河的一座重要橋梁。在遺址河道底層,距今地表深約12.5米的地方,出土遺物多見唐代鞏義白河窯瓷器,由此可斷其為唐汴州城時的汴河河道。往上,呈現五代、北宋時期寬闊河道,出土遺物常見臨汝窯青瓷等。再往上,金元以后,河道逐漸變窄。明代,河道一度清淤,之后逐步淤塞。一個個歷史剖面,讓人感受“城摞城”奇觀。
文旅融合,助力文化交流
新疆鄯善縣木卡姆民俗街,分12區段,對應木卡姆12套曲。29米寬的街面,融商業、旅游、娛樂休閑于一體。木卡姆猶如天籟之音,從歷史深處傳來。
“每年,我們開展木卡姆藝術表演、印花布織染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吐魯番市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副局長沙塔爾·色提尼亞孜說,“吐魯番有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國家級名錄、9項被列入自治區級名錄、44項被列入市級名錄。這些為旅游業增添了優質內容,同時提升文化認同、促進文化交流。”
應天門3D投影秀流光溢彩;洛邑古城的非遺展演暢敘洛陽故事;夜游洛陽博物館,開啟一場歷史對話……文旅融合,洛陽推動旅游產業由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老三篇”向“博物館之都”、隋唐洛陽城國家歷史文化公園、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新三篇”發展,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
西安大雁塔腳下的大唐不夜城,火樹銀花。“既有炫酷的光影,也有陜西皮影、馬勺臉譜、大唐宮燈……”從東北自駕而來的游客王峰濤說。近年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等眾多文旅活動,頻頻亮相大唐不夜城。今年春節,大唐不夜城的絢麗花燈、文化演藝,在短視頻平臺走紅;清明小長假,大唐不夜城接待游客逾43萬人次。
“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文旅資源,從到此一游到深度文化體驗,文化賦能促進‘一帶一路’文化交流。”西安曲江新區相關負責人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