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2021-05-16 04:57:05
原標題:他們,為你的詩與遠方打工
來源:工人日報
他們,為你的詩與遠方打工
文化行業的“打工人”是一個特殊群體。在外人看來,他們不像體力勞動者那么累,工作環境自由輕松,上班就像享受文化氛圍的熏陶,讓很多人羨慕不已。
但現實情況是,與其他行業一樣,文化“工作者”也有各自工作上的苦惱和生活上的艱辛。他們有的常年無休,有的經常能看到凌晨兩三點的北京,有的深夜下班還得挑燈研讀,有的在惡劣天氣中開始一天的工作……法定節假日是大多數人最清閑的時候,卻是他們最忙碌的時候。
他們并不偉大,甚至有些渺小,但在他們身上總看到最真實而鮮活的性情、對待工作認真而堅守的態度,和面對生活積極而堅定的信念。
敢于“死磕”的創意人
“沉浸式演劇場,就是圍繞相應主題布置場景,觀眾不再是觀看者,而是整個演出過程的參與者……”楊海晴興致勃勃地向記者介紹她的工作。
楊海晴已經在北京文化產業領域摸爬滾打了4年,她屬于典型的文化藝術工作者,主攻創意和策劃,兼做商務。楊海晴身上富有年輕人的創新氣質,敢于與工作和生活“死磕”到底的態度讓她在這個行業勇于“嘗鮮”。
“這是近兩年國內剛興起的文化產業形勢,主要面向城市中產階級和大學生,實際上我也是出入行,但是我能感覺到這個產業背后的文化經濟價值。”楊海晴看上去信心滿滿。
不過,看似光鮮的行業與白領身份背后也需要承擔相應的壓力與挑戰。楊海晴至今還記得她交給領導的第一份策劃案沒有通過,“當時是有些受打擊,不過我跟領導商量,給我一個月時間,如果到時還不能拿出讓他滿意的創意文案,我就考慮轉崗或請辭。”
從此,楊海晴開始花大量時間、精力提高業務能力。一個策劃方案反復修改多次,每天10點多下班回到住處后,繼續看書補充相關知識,從海量互聯網信息中查找行業最前沿信息,堅持學習優秀創意文案經驗……
“有時候會覺得很累,別人休息的時候是我們最忙的時候。工資也不是很高,但因為喜歡就一直在堅持。”楊海晴說。
檢票員追求“零投訴”
出于職業習慣,李冀濤不管跟誰說話都是恭敬客氣的態度,平均每一句話鞠一次躬。39歲的李冀濤是電影院檢票員,日常負責8個影廳的檢票和“跑廳”工作。“一個班下來,檢500張左右的電影票是工作常態。”
檢票時,李冀濤還要兼顧引導觀眾進入相應影廳、告知觀眾各功能區位置,如休息區、衛生間、取票處等。電影開始前,他提前到影廳關燈、關門,電影放映結束,再去開門、開燈,完成清場,俗稱“跑廳”。
“檢票期間不能去洗手間,否則可能漏檢,這影廳是對檢票員最基本的要求。”李冀濤說。此外,作為影院服務人員,時刻保持良好的服務態度是他對自己的基本要求。“既然選擇了這個工作,就想把它做好”李冀濤說。
從事電影檢票工作的頭一年,李冀濤受過幾次投訴,原因是顧客認為他說話語氣重,服務態度不好。“檢票員是個需要耐心的工作,每天同樣的幾句話來回說、不停地說,需要保持足夠的耐心,有時同時面對好幾個顧客拋出的不同問題,會有點心急,一急起來,語氣不受控制,音量也稍大了些,所以就被投訴了。”李冀濤坦言。但過去一年,李冀濤在工作上實現了“零投訴”,這是最讓他引以為豪的。
周末和法定節假日是電影院客流量最大的時候,也是李冀濤最忙的時候,經常工作到凌晨兩三點,但他表示,“喜歡這個工作,每天可以跟很多人交流,也可以幫助到別人”,他最大的希望是繼續保持近一年的工作狀態,服務好每位顧客。
從“送溫暖”變成“被溫暖”
晚上10點,印刷車間工人陸續進入各自崗位,制版、上紙、印刷、折頁、裁切、傳送……車間工人徹夜忙碌,一張張報紙新鮮出爐。早上8點,一摞摞捆扎整齊的報紙,滿載著時下最新信息,陸續到達各投遞部。
王浩然是北京安外郵政投遞部的一名送報員,她每天負責將一份份報紙送到服務區內的訂閱者手中。王浩然所在的投遞部服務半徑為3.5公里,“平均每天送100多戶,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外面跑,上午送日報,下午送晚報,每天在投遞部和責任片區之間至少跑三個來回,20公里起步。”王浩然告訴記者。
來自河南開封的王浩然是“90后”,同時也是一名“老”送報員。近10年的送報工作,讓她經歷了送報交通工具從自行車到電動車的迭代,也見證了報紙作為信息傳播載體的興衰。
“以前訂報的人很多,現在基本都是老人、知識分子和機關單位在訂。”王浩然說。因為送報工作量減少,為增加收入,王浩然也需要投送快件包裹。“但只要還有人在訂購報紙,我就得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王浩然說。
“送報工作的最大好處就是能鍛煉身體”王浩然打趣說。實際情況卻是“為了讓客戶第一時間閱讀到報紙,不管風吹日曬,再寒冷、再炎熱的天氣,我們也得往外面跑。”“把報紙及時送到,不能讓喜歡看報的人等著急了”是壓在她肩上的擔子,也是她心中的責任。
有些老人體恤送報員工作辛苦,會提前準備一些水果、零食、飲料,這是讓王浩然最為感動的。“我們跟老人相處得都特別好,能為他們提供服務,我們也很幸福,所有的辛苦也是值得的。”王浩然說。
以讀書為樂,以賣書為業
早早起床做飯,把吃剩的早飯裝進保溫盒用作當天的午餐,再騎電動車10余公里,從北京東四環的出租屋穿梭到北三環,張樹華開始一天的工作。晚上8點,商場的打烊音樂響起,再回到出租屋時已是9點多。這樣的狀態,張樹華持續了20多年,很少曠工休息。
張樹華是一家書店的經營者,店面很小,不足20平方米。既是老板,也是打工人,這是張樹華對自己身份的定義。
每天看店12個小時是他的生活常態,偶爾需要進購書籍時,會讓遠在燕郊的妻子過來看半天的店,下午3點前張樹華回到店里,妻子再坐兩小時公交車回燕郊,照顧他們讀初中的孩子。
1997年,張樹華從甘肅來到北京,最初他給書店打工,當學徒工,后來終于有了一間自己的書店。喜歡看書,是張樹華選擇開書店的重要原因。
賈平凹的《山本》是張樹華在2018年進的一本書,一直沒賣出去,記者來到書店時,他正津津有味地讀這本書。沒顧客的時候,張樹華就從書架上找書讀。用他自己的話說:“賣書既能混口飯吃,有個營生,又做了自己喜歡的事。”
近幾年,電商平臺、電子化閱讀興起對實體書店產生嚴重沖擊,為節約成本,張樹華的書店不斷縮小規模、搬遷店址,應市場需求,經營的書籍也從文學名著逐漸轉為中小學教輔資料。在北京開書店20多年的張樹華坦言,不知道自己的現在的書店能撐到什么時候,但會繼續堅持。
每天的效益雖有限,張樹華仍堅守在崗位上。“每天12個小時,全年無休,甚至大年初一也正常營業,只有春節假期期間會提前幾小時關門。”今年春節期間,張樹華翻看手機才發現,孩子都十多歲了,手機里竟連一張全家外出游玩的合影都沒有。
以書為樂、以書為業。對書的執念,讓張樹華走到今天,心中的熱愛,也將支撐他繼續走下去。
陶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