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1-05-17 04:52:05
原標題:現場直擊第九屆世界雷達博覽會:中國雷達鎖定智能生活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雷達:“鎖定”智能生活
——現場直擊第九屆世界雷達博覽會
一輛自動駕駛的汽車,可以對周圍300米范圍內的場景進行精準識別,即使在擁擠路段也能安全通行。
一只智能“手”,可以準確感知手部殘障人士的意念,幫助其輕松抓起一個蘋果。
一個安檢門,最短兩秒即可完成人體的安檢,能立刻識別哪怕是口袋里的一粒紐扣。
這些都得益于現代雷達技術在民用領域的智能化應用。
近年來,雷達技術在民用領域的使用場景越來越多,氣象、安檢、醫療、無人駕駛等都可見各類雷達的身影。
在近期于江蘇南京舉行的第九屆世界雷達博覽會上,琳瑯滿目的中國雷達民用產品吸引了很多觀眾的目光。世界雷達博覽會是中國唯一國家級、專業性、國際化的雷達行業展會,本屆展會以“雷達感知世界,共創數智未來”為主題,推出“雷達技術與經濟社會”“高新技術與數字化轉型”“防務電子與公共安全”等三大主題展區,匯聚全球雷達及國防軍工、民用、電子等企業,展示相關產品及技術、裝備。
感知世界 成為人的延伸
對于手部殘障人士來說,能夠“再生”靈巧的“手”無疑是夢寐以求的。本屆博覽會上展示的“靈犀手”給他們帶來了美夢成真的希望。
“靈犀手”是能感應人的意念的仿真智能機械手,關節可以彎曲。博覽會上播放的一段視頻顯示,一位手部殘障的人士戴上“靈犀手”,先用其抓起了一個蘋果,放下后接著拿起一瓶礦泉水并完成了喝水的動作。整個過程很順暢。
“靈犀手”的研發得益于一項雷達技術,該技術目前已經迭代到第四代。其原理是將人的動作抽象成信號處理過程,主要包括腦指令破譯、動作信號提純傳輸以及機械手準確實現3個部分。這只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智能“手”已通過多項國際檢測和1項民政部標準,此外還立項了1項國家標準并進入國際標準的新立項(PWI)階段。在應用方面,“靈犀手”目前已在多家醫院進行試用,在幫助殘疾人恢復生活、工業工程協助等領域具備廣闊前景。
記者在博覽會現場還看到了人腦機實驗室的研究成果。中國電科14所的人腦機實驗室一直致力于腦機接口與腦電肌電信號分析相關方向研究,近期和南京腦科醫院合作開展的阿爾茲海默癥早期癥狀篩查活動中,也有不錯表現。
雷達技術的進步讓機器成為了人的延伸,可以幫助人類完成智能化、精細化操作,比如汽車自動駕駛。
無論是激光雷達還是毫米波雷達,在自動駕駛領域,都是大熱門。在雷達與自動駕駛分論壇上,一段自動駕駛馬路實測的視頻展示引起大家的興趣。裝有雷達的汽車可以識別周邊300米范圍內的場景,可以準確區分無人機、行人等不同類型的目標并對場景做出分析和研判,在高速公路突然發生擁堵、復雜的城市街道等場景下,可以實現智能化處理。當然,完全自動駕駛還有較長的過程,還要在傳感器的使用、位置的分布,技術路線的選擇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捕風捉雨 打造安全屏障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監測風云變幻的“天眼”——C波段全數字有源相控陣天氣雷達正在監測天氣的時時變化。
作為世界上首次在民航領域業務化應用的相控陣天氣雷達,該天氣雷達采用了近幾年雷達領域發展的最新技術,相比常規雷達,它掃描速度更快、探測精度及可靠性更高、探測能力更強。
常規天氣雷達需要6分鐘才能完成一次的11層體積掃描,C波段全數字有源相控陣天氣雷達只需要1分鐘就能完成。同時,該雷達采用分布式發射和接收技術,可靠性由常規雷達的600小時提升至3000小時以上。此外,該雷達全面提高了地物雜波抑制能力、抗干擾能力和自動化探測能力,能更快、更準確地發現雷雨、大風、下擊暴流、風切變等影響航空安全的危險天氣,能夠更加精細化地捕捉和分析危險天氣的內部結構,為精準的航空預報服務提供探測依據。
展會現場還有一個微型的自動氣象站,它可24小時實時觀測局地風向、風速、氣溫、氣壓等信息,根據環境監測、農田種植等需求進行定制化設計。值得一提的是,該氣象站曾為南極科考、珠峰測高提供高精度氣象數據服務。
除了應對自然災害,大型場所的公共安全也是雷達技術大展身手之地。
一位參觀者站到展臺的一臺安檢儀內,他把手機、口罩塞進不同的口袋里。工作人員進行程序設定后,2秒鐘后,屏幕上就呈現出了檢測影像,亮出幾個灰色的圓點,這是提示這幾個位置有異常。
這臺設備是目前國內工作頻段最高、分辨率最高的T-safe X2型主動式毫米波安檢儀。毫米波是一種特定頻段的電磁波,可以穿透常見衣物、塑料、紙張等材料,輻射功率僅為手機信號的千分之一,特別適用于人體安檢。這臺安檢儀利用合成孔徑雷達的成像原理,向人體發射毫米波信號,透過衣物后,被人體表面或者隱匿于衣物下的物體反射,接收并記錄返回的信號幅度和相位信息,通過重建形成人體表面三維圖像。從該圖像可以確定人體是否隨身攜帶金屬及非金屬物品,2秒鐘可以完成全流程查驗,圖像分辨率達到毫米級,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自動判別人體隱匿攜帶的異物并報警。
賦能產業 共創數智未來
中國雷達協會理事長左群聲介紹,雖然全球在技術路線上有差異,但積極融入全球智能化、數字化的發展是目前雷達行業的共識。雷達及相關電子信息領域作為國家制造業中的高價值行業,是現代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集大成者。他表示,雷達行業要在新一輪國際經濟秩序重構和產業發展生態建設進程中把握主動,以推動技術融合創新,業務協同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十分重要。
左群聲認為,通過人工智能可以把傳統雷達變成智能化雷達,讓它能夠在不同的環境進行中學習,用來輔助操作員作出判斷與決策。
中國電科14所所長胡明春告訴記者,現代雷達在技術上正向著小型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隨著芯片技術的發展,多場景下處理能力的提升,不但體積可以更小,在系統集成的平臺化應用上也有更出色的表現。
如果說傳統雷達的工作更像是“耳朵管耳朵、嘴巴管嘴巴”,那么現代智能化雷達則是能根據復雜場景進行系統化研判做出綜合分析。據他透露,在輕量化方面,最新的雷達產品體積只有原產品的百分之一。
為進一步促進中國雷達領域創新發展,胡明春建議,整合地方優勢資源,共建公共服務平臺,在產業規劃、資源配置、創新路徑、人才培養、項目實施等方面深度共享,大力培養熟悉雷達科技和民用市場的跨界人才。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