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魚鳥共生、山青湖晏,青海向總書記“交卷”

來源:人民網

作者:

2021-06-13 09:56:06

青海湖北,祁連山南,海北藏族自治州鑲嵌其間。

青海湖畔,六七月份恰是最美時節,沙鷗翔集、裸鯉溯流。

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考察調研。他首先來到青海湖仙女灣,聽取青海省加強祁連山地區和青海湖生態環境保護情況介紹。

“生態是資源和財富,是我們的寶藏。”織就青海的生態畫卷,是總書記念茲在茲的叮嚀。

2021年6月7日至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青海考察。這是8日下午,習近平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青海湖仙女灣,了解青海省加強祁連山地區和青海湖生態環境保護等情況。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魚鳥”畫卷——

一尾魚的“生態循環之旅” 見證生物多樣性維護成效

如何保護這尾“救命之魚”?

湟魚,又叫青海湖裸鯉,這一青海湖的特有魚種是維系“水—魚—鳥—草地”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環節。

進入6月,氣溫回暖,迎來了青海湖湟魚的洄游季。成千上萬尾湟魚從青海湖出發、逆流而上開啟它們的“生態循環之旅”,形成了“半河清水半河魚”的壯觀景象。

20世紀六十年代,面對饑荒,湟魚作為“充饑糧”成為了青海人的“救命之魚”。但大肆捕撈致使湟魚資源量迅速下降,一度到了種群滅絕的最低臨界線。2004年,它被《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

湟魚資源量的衰減,直接威脅到鳥類的遷徙、繁衍和生態物種多樣性。

封湖育魚、人工增殖放流、修建洄游通道、匯聚科技力量——保護這尾“救命之魚”,越來越多的生態保護舉措開始實施。

青海湖1982年開始實施限捕禁漁,2011年開始的第五次封湖育魚為期10年,直到2020年12月31日……如今,青海省又揭開了第六次青海湖封湖育魚的大幕。

第五次封湖育魚期間,青海省新建湟魚救護中心工廠化恒溫循環水苗種培育車間2座、在哈爾蓋河、沙柳河、泉吉河修建溢流堰式過魚通道7座……在多年努力下,湟魚增加、鳥類繁盛,生態系統正趨向良性循環。

湟魚洄游通道。姜峰攝

水鳥是青海湖整個濕地生態系統的指示性物種,據2020年發布的《青海湖生態環境保護狀況》顯示,青海湖區域鳥類由1996年的164種增加到了目前的225種,水鳥種類由69種增加到95種,成為中國候鳥種群最為集中的棲息繁殖地。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習近平一以貫之的牽掛。2020年9月30日,習近平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的講話中強調:“中國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協同推進生物多樣性治理。加快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步伐,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國家公園體系,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提高社會參與和公眾意識。”

“我之前去看了三江源、祁連山,這一次專門來看看青海湖。青海在生態文明方面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分量很重。要把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好、生態資源保護好,把國家生態戰略落實好、國家公園建設好。”此行青海,習近平如是說。

在仙女灣畔,習近平指出,青海湖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取得的成效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斷鞏固拓展。生態是我們的寶貴資源和財富。要落實好國家生態戰略,總結三江源等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經驗,加快構建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守護好自然生態,保育好自然資源,維護好生物多樣性。

如今,湟魚資源蘊藏量較實施保護前增長38倍,達到原始蘊藏量的29.1%。在河道上空,盤旋著許多水鳥,成千上萬的棕頭鳴、漁鷗、鸕鶿翱翔穿梭于湖面,“魚鳥”共生的美麗畫卷,見證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

洄游的湟魚與水鳥。高山攝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今年我國將主題設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旨在進一步喚醒全社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識,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當天,生態環境部、中央文明辦、青海省人民政府在青海西寧共同舉辦了2021年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距離西寧約180公里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分會場,當地開展了湟魚增殖放流活動,廣大干部群眾、志愿者向沙柳河內放流了50萬尾湟魚。

今日的青海湖,水鳥記錄不斷刷新、湟魚儲量較快恢復,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青海湖生態平衡系統初步形成。

“山水”畫卷——

深入推進青藏高原生態保護 還青海湖山青水綠湖晏

怎樣守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

青海湖不僅是“水-鳥-魚”共生的生態樂園,也是重要的生態屏障。

青海湖重要的水生態系統和水氣循環過程,與祁連山冰川、森林、草原、濕地密切聯系,并相互作用、相互支撐,共同構成了一套生態系統,對阻止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維系青藏高原生態安全和西部地區生態平衡發揮著重要的天然屏障和調節功能。

近幾十年來,受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影響,青海湖出現湖泊萎縮、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嚴重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生態環境問題。

2021年3月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的審議。新華社記者 李濤 攝

2016年8月22日至24日,習近平在青海調研考察時強調,“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

2021年3月7日,習近平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青海對國家生態安全、民族永續發展負有重大責任,必須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對國家、對民族、對子孫后代負責。

再訪青海,習近平聽取了祁連山和青海湖生態環境保護等情況的介紹,實地“驗收”青海生態這張山水答卷寫得如何——

山林“綠”了——海湖流域沙化草地植被覆蓋度逐年提升。

2005年起,青海有針對性地實施封育、禁牧、輪牧、人工種草和水環境治理等綜合性生態保護修復措施,兩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均將環湖地區作為重點,共完成還林28.62萬畝,還草9.08萬畝。

如今,沙地、裸地、鹽堿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能力明顯提升、濕地、草原、森林、荒漠生態系統功能得到顯著改善。

湖水“清”了——青海湖不斷“長大”“長高”。近15年來,青海湖水位上升3.65米,水體面積增加344.31平方公里,湖泊水域面積恢復至20世紀60年代水平。

青海湖畔。人民網 甘海瓊攝

“十三五”期間,以中央環保督察問題整改為契機,先后建成了共和縣倒淌河鎮、黑馬河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改善了青海湖重點鄉鎮生活污水直排的突出問題。2010年以來,青海湖流域主要入湖河流水質達到Ⅱ類及以上標準,地表水水質狀況整體優良。

“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6月9日上午,習近平在聽取青海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要加強雪山冰川、江源流域、湖泊濕地、草原草甸、沙地荒漠等生態治理修復,全力推動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

今日的青海,正在加快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守護好高原的山水草木。

“人文”畫卷——

要“保值”也要“增值” 打造好“生態旅游大公園”

藍天、白云、雪山、草原以及多彩的民族風情,青海湖這個中國最美湖泊、高原的“藍寶石”處處彰顯著生態之美,吸引著無數游人駐足。

環湖自駕游、騎行游、徒步游……有山有水、有鳥有魚,依托青海湖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生態旅游這一新興業態深受游者青睞。

面對發展迅速的旅游產業,如何做到旅游開發和生態保護“兩條腿走路”——

昔日,旅游開發、游人活動在沙島核心區留下道道痕跡,人為商業開發造成了生態破壞。

2017年8月29日起,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關停了位于青海湖北岸的沙島景區,停止一切旅游經營活動,對沙島景區進行封閉整治。曾經景區內的棧道、公廁、觀景平臺等設施不見蹤影,沙島正逐漸變成“綠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青海湖限制旅游經營活動改善生態環境反而吸引了眾多游客。

今年以來,截至5月31日,青海湖旅游人數達到54.17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6623.83萬元。6月以來,到青海湖游玩的游客人數每天在七千人以上。

為全面建設生態青海湖,努力促進青海湖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生態旅游高質量發展,青海湖景區管理局與國內600多家旅行社達成合作協議,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逐年增長。

青海湖旅游控股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李國斌對記者說,我們在旅游開發的同時特別注意生態保護,以生態管護為主。通過生態展示、生態體驗的方式,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2020年,青海省文化旅游企業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106萬人,5.45萬人通過參與生態旅游脫貧致富。

面對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如何建設好“生態旅游大公園”、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強調,要“正確處理發展生態旅游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堅決整治生態領域突出問題,在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上走在前頭,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青海的優勢和驕傲,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2021年6月,游客在青海湖二郎劍景區內游玩。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此次在青海考察,習近平指出,要立足高原特有資源稟賦,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

“總書記這一次專門來我們青海湖,更加堅定了我們建設青海湖國家公園的決心和信心!”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何玉邦說,青海湖的生物多樣性、國家代表性、生態體系完整性、自然資源稟賦等多方面,都有能力建設好國家公園。

如今,三江源、祁連山(青海片區)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已順利通過評估驗收。2021年5月初,《青海湖國家公園總體規劃》也通過了國家級專家權威論證。今日的青海,基本建立了以生態旅游為核心的目的地體系。

[責任編輯:楊凡、王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典”亮百年|自知者英,自勝者雄

“典”亮百年|自知者英,自勝者雄[詳細]
央視網 2021-06-13

時政微紀錄丨幸福格桑花——總書記考察果洛藏貢麻村紀實

時政微紀錄丨幸福格桑花——總書記考察果洛藏貢麻村紀實[詳細]
央視新聞 2021-06-13

共同富裕,民之所盼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日前發布,這是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的標志,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詳細]
光明日報 2021-06-13

弘揚傳統文化 厚植愛黨情懷

又是一年端午,今年卻不似尋常。適逢建黨一百周年,全國各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弘揚端午節日文化,厚植愛黨愛國情懷,向建黨百年獻禮。“...[詳細]
光明日報 2021-06-13

粽飄香 端午到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當粽香與艾草香在街巷彌漫,我們就知道端午節來了。“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長太息以掩涕兮,哀...[詳細]
光明日報 2021-06-13

第四屆“運河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落幕

中新網天津6月13日電為期三天的2021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天津非遺主場活動暨第四屆“運河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12日在西青區...[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21-06-13

從“木材生產”到“生態建設”:亞洲象研究中心背后機構的“轉身”史

中新網昆明6月13日電題 從“木材生產”到“生態建設” 亞洲象研究中心身后機構的“轉身”史。中國一群北遷亞洲象近日引起社會高度關注。12...[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21-06-13

防溺水,如何織牢“閉環”防護網

隨著中小學暑期臨近,天氣日漸炎熱,溺水事故進入多發高發期。近日,教育部印發通知,要求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溺水事故工作。進入6月,家長接...[詳細]
大眾日報 2021-06-13

前5個月我國吸收外資金額同比增35.4%

新華社北京6月13日電(記者于佳欣)商務部發布數據顯示,2021年前5個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同比增長35.4%,較2019年同期增長30.3%。來華...[詳細]
新華社 2021-06-13

31省份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34例 其中本土病例6例

中新網6月13日電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方網站消息,6月12日0—24時,31個省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34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28...[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21-06-13

云南盈江5.0級地震:無人員傷亡 房屋受損35間

中新網昆明6月13日電云南盈江縣人民政府新聞辦12日晚通報,截至當日21時30分,盈江縣“6.12”地震無人員傷亡、電力、通訊正常,全縣房屋輕...[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21-06-13

文化和旅游部:嚴查不合理低價游等違法違規經營行為

【文化和旅游部 嚴查不合理低價游等違法違規經營行為】日前,文化和旅游部持續加強旅游市場整治,推進未經許可經營旅行社業務專項整治行動...[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21-06-13

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得到較強支撐

人民幣貸款繼續保持同比多增態勢——。6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金融統計數據顯示,5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227.55萬億元,同比增長8....[詳細]
經濟日報 2021-06-13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