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七一勛章”獲得者|治沙英雄石光銀:干成治沙一件事,就算沒白活

來源:新華網

作者:

2021-07-08 09:25:07

新華社西安7月6日電 題:治沙英雄石光銀:干成治沙一件事,就算沒白活

新華社記者吳鴻波、付瑞霞

6月29日上午,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石光銀緩步走上領獎臺,在雄壯的《忠誠贊歌》樂曲聲中戴上代表黨內最高榮譽的“七一勛章”。

“石光銀,治沙造林事業的模范代表,40多年堅持與荒沙堿灘不屈抗爭,創造治沙與致富相結合的新模式,為徹底改變毛烏素沙漠南緣‘沙進人退’惡劣環境作出杰出貢獻。”這簡短的出場介紹,讓更多的人記住了這副寬厚的肩膀扛起來的不凡事業,也為“治沙人”的故事寫下梗概。

荒沙不治 窮根難除

【風沙之苦填滿兒時記憶】

一場盛夏的雨洗凈了陜西定邊縣的天空,石光銀帶著孫子石健陽走在自己親手栽下的樟子松林帶間,分辨不清的鳥鳴奏響清晨的狂歡,松針仍舊掛著前夜的雨滴……眼前這片6000多畝的綠洲有個令人生畏的名字——“狼窩沙”。30多年前,這里的自然環境和它的名字一樣險惡,沙丘縱橫,狂風肆虐,流沙隨時都能威脅人的生存空間。

生于毛烏素沙漠南緣的石光銀自小吃盡了風沙的苦,“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四季黃沙漫天成為當地群眾的夢魘。為了躲避流沙侵害,石光銀的父親曾舉家搬遷9次。

【不治沙,就會一直窮下去】

風沙填滿了石光銀的童年記憶,成為那個年代定邊人難言的苦楚,“地炕爛草棚,四季冒黃風,糠菜填肚皮,十戶九家窮”,這是當時毛烏素沙地邊緣群眾生活的真實寫照。“一陣風刮過來,沙子就上了房梁,昨天還高高的麥子被埋得什么也不剩了,那樣的環境一畝地只能產一二百斤糧。”石光銀回憶道。

當地資料顯示,在1949年前的100年間,榆林沙區已有210萬畝農田、牧場被流沙吞沒,剩下的145萬畝農田也被沙丘包圍,1949年6月時,榆林林草覆蓋率僅有1.8%。

沙進人退局面持續惡化,連片的“不毛之地”嚴重制約當地群眾生產生活,“不給大家把沙治住,這個地方的窮根兒就拔不了,我那個時候下定決心,以后就干治沙這一件事。”石光銀說。

這是“七一勛章”獲得者石光銀(6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戰天斗地 大漠傳奇

【“砸鍋賣鐵也要把沙子治住”】

至暗時刻,往往有勇士前行。

當選海子梁公社圪塔套村小隊長后,石光銀帶領群眾植樹造林,經過三年苦戰,成功造林1.4萬畝,使海子梁有了第一片綠洲。

1984年,石光銀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民股份治沙公司——新興林牧場,承包荒沙3000多畝,賣掉了家里的84只羊和一頭騾子,帶上幾戶村民干起了戰天斗地的治沙事業。天公作美,這一年的雨水給石光銀幫了大忙,栽下的樹苗成活率很高。

喜人的變化鼓舞了石光銀的斗志。1985年,他再次立下軍令狀,要承包治理5萬余畝荒沙。站在一望無際的沙海邊,不少人擔心他的諾言難以實現,這里何曾見過一棵樹?可是話已經說出口,不干不行,鄉親們口中的那個“石瘋子”翻身騎上騾子,裹著草籽走進沙窩窩。

這是“七一勛章”獲得者石光銀(6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苦戰“狼窩沙”】

在承包的沙地中,占地6000多畝的“狼窩沙”最難馴服,這里沙梁挨著沙梁,常年大風不斷。1986年,石光銀領著上百號人,在“狼窩沙”一扎就是幾十天。餓了就掰塊玉米饃,渴了就舀點沙糊糊水,困了就在茅草庵子瞇一覺,樹苗全靠人一捆一捆背進沙窩,而幾場大風過后,剛栽的樹苗幾乎全部被毀。

因為缺乏經驗,頭兩年栽下的樹苗成活率不到30%,苦沒少吃,樹卻不見活多少。“當時很多人都不干了,我想治沙不能蠻干,于是就跑去問專家,看看人家怎么種樹。”石光銀說。問了林業專家后石光銀才知道之前的治沙方法并不科學,只有喬木、灌木結合栽種才能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

第三年春天,石光銀帶著群眾再戰“狼窩沙”,借助“障蔽治沙法”搭設了800余公里的沙障,兇猛的流沙終于得以鞏固,九成樹苗都活了下來。

石光銀在自己最早治理的“狼窩沙”林地里(2020年5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造林一生 福蔭一方

【生態好了,致富就有奔頭了】

“狼窩沙”的名字留了下來,和石光銀栽下的樹一起成為那段歲月的見證。

如今,這里成了毛烏素沙漠邊緣牢固的生態屏障。30多年間,石光銀在25萬畝荒沙、堿灘上植樹5300多萬株(叢),反復造林面積達35萬畝,徹底改變了當地“沙進人退”的歷史。

漫步林間,腳下的沙土柔軟濕潤。石光銀蹲下來,搓起一把青苔,樂呵呵地科普道:“這就是植被良好的表現,就是這個東西把沙子變成了土,沙子才不會流動。”

固沙,已是一個久遠的話題。生態恢復,成了石光銀永恒的夢想。

進入新世紀之后,石光銀意識到當年栽種的灌木林壽命短、經濟價值小、觀賞性差,粗放造林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不夠顯著,低產林改造成為他新的計劃,通過不斷改良,以樟子松為主的優質樹種已達100多萬株。“林子的生態效益好了,經濟效益就上來了,致富不再是一句空話。”石光銀說。

如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治沙公司仍在探索林下經濟發展的前景,按照“治理荒沙,開發利用荒沙”的發展戰略,走“公司+農戶+基地”的路子,把治沙與致富緊密結合起來。在他的帶動下,當地先后開辦百頭肉牛示范牧場、3000噸安全飼料加工廠、千畝樟子松育苗基地、千畝脫毒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千畝辣椒種植基地和5萬畝生態林等十多項經濟實體,惠及農戶1000多戶,使沙區群眾年人均收入過萬元。

石光銀在自己最早治理的“狼窩沙”林地里(2020年5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治沙造林的事業需要一代一代傳承】

“種樹和培養娃娃是一樣的,要精心呵護才能成材。”樹蔭下,石光銀悉心地把造林的經驗一點一點傳給孫子石健陽。他攢了多半輩子的心得成為孫子學習林業知識的“傳家寶”,25歲的石健陽高中畢業后選擇了林業技術專業,已成長為懂得林業科技的第三代治沙人。

“作為一名年輕黨員,我想把學到的林草專業知識和高新技術帶回這片土地,不光要把生態變好,還要發展好林下經濟產業鏈。”石健陽說。

爺孫倆并肩,那片沙地,已經草木繁盛;那股干勁,在年輕的血液里更加熾熱。

石光銀(左)在自己公司下轄的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里查看馬鈴薯苗的栽種情況(2020年5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責任編輯:楊凡、王江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我們的小康夢丨“一零后”的小康

[詳細]
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1-07-08

新增57.6公里快速路 濟南三條快速路近期陸續啟動

近期,濟南交通局陸續發布工業北快速路東延、鳳凰路快速化及天璣路快速化建設編制公告。這些快速路建成后,將優化濟南快速路網布局,緩解城...[詳細]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2021-07-08

年產量占全國1/3!徐聞菠蘿這樣“火出圈”

前幾年,由于信息不對稱,廣東徐聞縣種植的菠蘿“屢豐產屢滯銷”。為解決這一難題,當地推動產購銷一體發力,通過建立大數據庫、拓展產銷市...[詳細]
人民日報 2021-07-08

倆中介被刑拘!“炒作學區房”徹底涼涼?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8日電“因針對北京西城區教改政策發布煽動性信息引發群體性聚集,涉嫌尋釁滋事,北京我愛我家2名經紀人已被刑事拘留。...[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21-07-08

云南7日新增2例本土確診病例

云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7月8日通報,7日0時至24時,云南省新增本土確診新冠肺炎病例2例(為7月6日無癥狀感染者轉為確診病例),新增境外輸入...[詳細]
新華社微博 2021-07-08

企業試點強制18點下班上熱搜 正常下班咋就成福利

近日,一家互聯網企業“試點強制下午6點下班”的話題沖上了熱搜。據了解,這家企業旗下一間工作室宣布,從端午節即6月14日開始,實行新的加...[詳細]
工人日報 2021-07-08

警惕!這些小玩具暗藏大隱患

這些小玩具暗藏大隱患。近些年來,因兒童玩具造成的安全事故屢屢發生,嚴重損害了兒童的安全和健康。通過手術,男童胃中的珠子被成功取出,...[詳細]
工人日報 2021-07-08

“試點強制下午6點下班”沖上熱搜 員工正常下班咋就成了福利?

近日,一家互聯網企業“試點強制下午6點下班”的規定沖上了熱搜。員工正常下班咋就成了福利。據了解,這家企業旗下一間工作室宣布,從端午...[詳細]
工人日報 2021-07-08

歐盟碳關稅預計年收約100億歐元

英國媒體6日披露,歐洲聯盟開始征收碳關稅后,有望每年收入大約100億歐元。這筆號稱旨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資金將用于償還歐盟債務。歐盟委...[詳細]
新華網 2021-07-08

直播大灣區丨廣東這個水果成熟了 滿樹金燦燦

【簡介】黃皮,是廣東人熟悉的夏季“佳果”之一。時下,正是廣州從化黃皮爭相成熟的季節,給炎炎夏日帶來一抹清甜。新華網發(羅素玲攝)[詳細]
新華網 2021-07-08

西南地區東部等地有較強降水 東北、華北多雷陣雨天氣

中新網7月8日電據中央氣象臺網站消息,未來三天,四川盆地東部、江漢、江淮、江南東北部等地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并伴有短時強降水或雷...[詳細]
中國新聞網 2021-07-08

猶豫一下竟然售空了!火爆的暑期旅行套餐你搶到了嗎

大方的消費者,火爆的親子游、紅色游—。你搶到暑期旅行套餐了嗎。在國內旅游業逐步進入穩定復蘇軌道后,2021年的暑期旅游備受關注[詳細]
經濟日報 2021-07-08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