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21-07-14 20:43:07
原標題:生態治理點“石”成金——中國為喀斯特治理難題提供解決方案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貴陽7月14日電題:生態治理點“石”成金——中國為喀斯特治理難題提供解決方案
新華社記者蔣成、施錢貴
喀斯特地貌占全球陸地面積的15%,影響18億人口的生產生活。中國的喀斯特地貌面積達到344萬平方公里,約占我國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
在日前召開的2021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上,與會專家認為,一方面,喀斯特地貌制約了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喀斯特地區蘊含著獨特的旅游資源和豐富的礦產資源。因為喀斯特,我國西南地區山奇、水靈、谷美、石秀,處處成景;瀑布、溶洞、山谷、湖泊、溫泉比比皆是。
近年來,部分地區巧妙利用喀斯特地貌,開發多元化的旅游產品,越來越多的喀斯特景點迅速走紅。通過生態治理點“石”成金,中國為喀斯特治理難題提供解決方案。
巧用喀斯特
每天清晨,63歲的貴陽市民賀阿姨都會與一幫好友相約,到貴陽喀斯特公園練習太極拳、太極劍。從小在貴州長大的她,酷愛爬山,喜愛花草樹木。從2014年貴陽喀斯特公園建成開放起,不用走出貴陽市區,她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這一切。
這座位于貴陽市觀山湖區的喀斯特公園頗具特色,園中道路蜿蜒,嵯峨奇石千姿百態,被稱為貴陽城市會客廳和難得的“城中盆景”。
“能在城市中心享受喀斯特地貌的風情,這在國內并不多見。”賀阿姨說,“穿過公園石林,給人一種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感覺。”
貴陽喀斯特公園并非我國巧妙利用喀斯特地貌的唯一案例。在日前召開的2021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上,與會專家列舉了廣西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云南石林風景名勝區、貴州荔波樟江風景名勝區等著名喀斯特景區。
貴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李睿介紹,貴州喀斯特面積10.91萬平方公里,約占貴州國土面積的62%,居全國之首,是全球喀斯特發育最典型、最復雜、景觀類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多年來,貴州充分挖掘多種喀斯特旅游資源,開發出梵凈山、黃果樹瀑布、萬峰林等著名喀斯特旅游景區。
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的萬峰林景區是國內最大、最典型的喀斯特峰林,堪稱中國錐狀喀斯特博物館。盛夏時節,游走在萬峰林中,一座座奇美的山巒拔地而起,與碧綠的田野、彎曲的河流、古樸的村寨融為一體。
三百多年前,著名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曾贊嘆:“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處峰成林”“叢立之峰……磅礴數千里,為西南奇勝”。
征服石漠化
喀斯特是把“雙刃劍”,石漠化是發生在喀斯特地區的一種獨特生態災害現象,被學術界稱為“生態癌癥”。在貴州省關嶺縣以南、貞豐縣以北的北盤江花江大峽谷兩岸,近九成國土面積都是喀斯特地貌,過去只見石頭,不見片土,甚至寸草不生。“亂石旮旯地,牛都進不去;春耕一大坡,秋收幾小籮”是當地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的真實寫照。
“脆弱的喀斯特生態環境,加上人為活動的干擾和破壞,導致石漠化不斷加劇,使人們逐步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貴州師范大學教授熊康寧說,20多年前剛來到花江大峽谷時,放眼望去除了農舍、公路,就剩下白花花的石頭,幾乎看不到綠色,多數村民栽種的玉米僅夠吃半年,其余時間需要國家發放糧食救濟。當時,該地區石漠化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89.79%,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47.17%。
“從國家‘九五’計劃起,我們就以花江大峽谷沿岸50余平方公里石漠化最嚴重的區域作為示范區,攻克石漠化這個‘生態癌癥’。”熊康寧說,經過20多年的科研攻關及應用示范積累,找到了一系列適合中國國情和貴州省情、適宜喀斯特環境特征的石漠化綜合治理模式。
為治理石漠化,當地以小流域為單元,實行山、水、林、田、路統籌規劃及綜合治理,綜合石漠化及水土流失變化規律,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同時立足本地氣候優勢,培育花椒、火龍果等特色耐旱經果林產業區。曾經的“生態癌癥”如今變得滿目蒼翠,石漠化面積占土地總面積降至10%。
獻計喀斯特
2021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上,多位專家為喀斯特治理難題提供解決方案。
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叢強認為,喀斯特系統科學可以從喀斯特系統層圈相互作用與區域環境變化、喀斯特生態系統健康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利用、喀斯特生態系統與糧食和水安全、喀斯特系統環境與公共健康等方面開展相應研究。
喀斯特地區如何增強碳匯能力?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再華推薦了兩條路徑:一是改變土地利用方式,比如在硅酸鹽地區的土地上撒碳酸鹽粉,能增強其碳中和潛力;二是可以在水生生態系統上做文章。喀斯特地貌區石灰巖溶解速度快,遇到水會產生化學反應,生成五級碳,其流入河流后會產生大量的沉睡植物,對改善水質具有很好效果。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白曉永認為,碳酸鹽巖風化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被認為是全球重要的碳匯,對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變化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以貴州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地區是全球面積最大的碳酸鹽巖分布區,在促進碳中和目標實現方面潛力巨大。
在治理和利用喀斯特地貌上,白曉永建議抓住喀斯特地貌土壤水量小作用大的特點,加強土壤水監測預警與風險防控,同時做到“頂天”“立地”。“‘頂天’就要考慮氣候變化對生態恢復的影響,提升生態建設的成效;‘立地’就要加強巖石風化碳匯資源的研究,助力碳中和的實現。”白曉永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