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1-07-17 07:40:07
原標題:山西:為云岡石窟5.9萬余尊造像建“數字檔案”
來源:光明日報
樂手懷抱琵琶忘情彈奏,“飛天”在四方揚袖起舞,佛陀合掌含笑聆聽,眾僧凝目沉浸其中……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南麓,其第12窟又名“音樂窟”,走進窟中,閉上眼睛,仿佛能穿越千年,聽到梵音妙曲。
7月10日,有著云岡五華洞精華洞窟地位的第11、12、13窟,歷經9年整修維護,正式對外開放。“9年間,第11、12、13窟實施了壁畫泥塑修復、石窟本體砂巖加固、窟巖加固,以及數字化信息采集等工程。”云岡研究院數字化保護中心主任寧波說。
多年來,云岡石窟始終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并重,在做好日常養護和監測工作的基礎上,努力實現世界文化遺產地“變化可監控、風險可預知、險情可預報、保護可提前”的預防性保護管理目標。
云岡研究院黨委書記張焯介紹說,2002年云岡石窟啟動防水保護工程,2010年進行了2.3平方公里范圍的保護性改造,近幾年又先后完成了五華洞窟檐建設、巖體加固、彩塑壁畫修復等保護工程。目前,景區內的第1、2、3窟正在進行危巖加固及防排水工程施工,第19窟正在進行數字化信息采集工程。
有著1500多年歷史的云岡石窟,歷經風雨,造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毀。寧波把云岡石窟比作一塊表面風化了1500多年的海綿,如果缺水,海綿就容易碎掉;如果全是水,海綿泡著也不行。這塊海綿需要保持一個動態平衡以達到穩定。
從20世紀70年代起,相關部門從加固、風化、水害、環境等多方面對石窟進行修繕保護。如今,云岡石窟的穩定性問題基本解決,水害得到有效遏制,洞窟保存環境和保護狀態極大改善。同時,探索出了一條數字化研究、保護、開發利用之路。
今年2月19日,云岡研究院在山西大同正式掛牌成立,下設文化遺產保護與監測中心、文化遺產藝術研究中心、歷史與民族融合研究中心、數字化保護中心等10個內設機構,針對石質文物保護、館藏文物修復、彩塑壁畫修復、石窟數字化技術應用等工作設置了專用實驗室,力爭為走出一條具有示范意義的石窟寺保護利用之路創造山西經驗。
“雖然對石窟做了大量的保護工作,但是云岡石窟這樣大型的石窟,仍在繼續風化。”寧波說,通過數字化保護,將石窟的信息記錄下來,相當于在電腦里重新建立了一座云岡石窟。
在寧波眼里,石窟是一個“患者”,而自己所在的數字化保護中心就是“醫學影像科”。對石窟進行數字化保護,不僅可以為子孫后代留下石窟的數字信息,還可以為石窟的實體保護和云岡學研究提供依據。目前,云岡石窟的254個洞窟,大小造像5.9萬余尊,已經有三分之一完成數字化采集工作。
“云岡石窟仍在不斷風化中,數字化保護越快越好,能較早地保留原始數據。”寧波和他的同事們正在跟時間賽跑。在已經關閉的19窟里,寧波的同事們正在進行多圖像近景攝影測量,通過計算得到立體化的數據,精度能達到0.03毫米。(記者 楊玨 本報通訊員 伏沼竹)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