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wǎng)-《光明日報》
2021-09-01 14:52:09
9月1日,全國各地大部分大中小學校正式開學。按照慣例,開學當天,各地各學校都要開展“開學第一課”活動。從媒體的報道來看,其中奧林匹克教育的內(nèi)容還不多。而結(jié)合正在進行的東京殘奧會,加強對在校大中小學生的奧林匹克教育以及殘奧教育,很有必要。
奧林匹克運動的核心價值體現(xiàn)在教育。奧林匹克運動倡導“參與比取勝更重要”的精神、“團結(jié)、和平、友誼、進步”的理念,以及“更快、更高、更強”的格言。一百多年前,它們就被寫入《奧林匹克憲章》。今年7月,國際奧委會在奧運格言表述中還增添了“更團結(jié)”的內(nèi)容。所以,奧林匹克運動會不僅僅是一場世界級體育賽事,更是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傳播,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和價值體現(xiàn)在影響、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為學校體育帶來了更優(yōu)質(zhì)、更符合自身特色發(fā)展的教育模式和活動內(nèi)容。
如果說奧運會是人類對運動極限的挑戰(zhàn),那么殘奧會就是人類對意志和精神極限的沖擊。每一位參加殘奧會的運動員,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勵志故事。他們的身體或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疾,生活和工作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礙。但面對痛苦,殘疾人運動員共同的性格卻是不屈服于命運、不放棄生活。不僅如此,他們往往更熱愛生命和生活,更有勇氣直面挑戰(zhàn)、戰(zhàn)勝困難。
殘奧會Paralympic一詞最早源自希臘語,是前置介詞para與Olympic的結(jié)合。而para本身并無殘疾或障礙的意思,它表示“平行、并列”。正如國際殘奧委會所一直強調(diào)的那樣,殘奧會并非奧運會的特殊衍生品,二者是相互平等、平行存在的體育盛會。
話雖如此,但人們又不得不承認,相比舉世矚目的奧運會,殘奧會受關注的程度顯然要低很多。以2016年里約殘奧會為例,作為電視轉(zhuǎn)播史上最成功的殘奧會之一,它的開幕式收視峰值不足奧運會的十分之一。
然而,關注度雖然不及奧運會,它的教育價值卻絲毫不受影響。
東京殘奧會開幕前,有關方面決定空場比賽,但仍組織4萬名中小學及幼兒園小朋友觀看比賽,條件是由學生和家長以及學校共同提出申請。讓人沒想到的是,消息一經(jīng)公布,報名人數(shù)立刻即達到了13萬名。
日本媒體對東京一個地區(qū)進行的調(diào)查顯示,該地區(qū)內(nèi)80%左右的中學生、75%左右的小學生和50%的幼兒家長希望有機會能去殘奧會現(xiàn)場觀看比賽,這些家長和孩子表示他們很看重這次機會。因為比起追求“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jié)”的奧運會,殘奧會所秉持的理念更加豐富。
本次東京殘奧會的主題就是“情同與共”,是對當下充滿動蕩與差距的世界進行的反思。孩子們可以借這次機會親臨現(xiàn)場,感受多樣性的人生,理解世界上還存在著許許多多生存在不同境遇中的人們,見證他們的努力。
由此看來,說這次殘奧會兼具生命教育與社會教育的意義,似乎也不為過。因此,很多家長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參與進來,留下一生或許只有一次的寶貴經(jīng)歷。
在2020東京殘奧會乒乓球項目的賽場上,一名失去雙臂,只能用嘴咬住球拍比賽的運動員刷屏了社交媒體。他的名字叫易卜拉欣·哈馬托。
10歲那年,一場意外奪走了哈馬托的雙臂,卻也激發(fā)了他對抗“不可能”的決心。往后的30多年時間里,他沉浸在乒乓球的世界,也終于在48歲的年紀連續(xù)第二次登上殘奧會的賽場。雖然至今未能贏下任何一場殘奧會男子單打比賽,但他出現(xiàn)在賽場上的那一刻,足以震撼所有人。
因為殘奧會,才讓我們有機會知道易卜拉欣·哈馬托,也認識了和他一樣的一群人。正是這群身有殘疾的人,通過殘奧會這個舞臺,不斷上演著不平凡的震撼與感動,他們用不屈不撓的拼搏精神,自強不息的人生態(tài)度,告訴我們“沒什么不可能”;殘奧健兒用真實事例告訴我們,無論是否奪冠,上場即是強者。
殘奧會不僅讓人們認識到誰才是生活中真正的強者,而且還是最好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課堂。
自2004年雅典殘奧會以來,中國軍團已連續(xù)4次位列金牌榜第一位。從1984年首次參加殘奧會的24位選手,到今天派出400余人的龐大代表團——在37年、十屆的歷史一瞬中,在這個全世界殘奧運動員展示運動才華、實現(xiàn)人生夢想的盛會上,中國健兒身負使命、為國出征,用五星紅旗的一次次升起,不斷改寫我國殘疾人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標注,用《義勇軍進行曲》的一遍遍奏響,演繹永恒的奧林匹克精神。
每一屆的殘奧會,我們的健兒,都會帶給我們最多的感動。
正在進行的東京殘奧會賽程雖然剛剛過半,但五星紅旗已在東京灣畔升起100多次,嘹亮的《義勇軍進行曲》也60多次奏響,胸中的熱血再次被點燃。不一樣的賽場上,中國健兒正在上演著同樣的精彩與熱血。
右手支撐后仰,擋開對手刺來的劍,起身,左手持劍迅猛出擊,電光石火的一剎那,勝局已定。8月25日的男子佩劍個人A級決賽上,中國選手李豪以15比12戰(zhàn)勝烏克蘭選手曼科,為中國代表團贏得東京殘奧會首金。
56歲的乒乓球選手趙平是本屆賽事中年齡最大的中國運動員,雖然無緣獎牌,但這位老將仍然對自己的東京殘奧之旅十分滿意。“我想讓殘疾人朋友們都看到,如果我可以來到這里,其他人一定也行。”他說,“我希望通過殘奧會這個舞臺,向大家展示殘疾人自強、自立的一面,鼓勵更多殘疾人‘走出去’,積極鍛煉身體、融入社會。”
8月27日,東京殘奧會男子蝶泳50米S5級決賽中,中國隊鄭濤、王李超和袁偉譯包攬金銀銅牌,他們用“隱形的翅膀”,讓三面五星紅旗同時升起。
鄭濤是殘奧會賽場上的老將,本次是第三次出征殘奧會。2012年倫敦殘奧會上首次出戰(zhàn)的他,因一張“咬毛巾”的照片被網(wǎng)友熟知——因為失去雙臂,鄭濤在比賽出發(fā)時,只能靠緊緊咬著毛巾保持姿勢,接近終點時,以頭撞向泳池壁。此次東京殘奧會上,在男女4×50米混合自由泳接力賽中,鄭濤和隊友一起打破世界紀錄奪冠;在男子蝶泳50米S5級決賽中,他打破了世界紀錄并奪得金牌。比賽結(jié)束后,鄭濤從水中躍起慶祝的那一刻,仿佛背后真的長出了翅膀。他曾說:“有夢想,時間到了,該是你的就是你的。”
獲得銀牌的王李超8歲時因意外失去雙臂,14歲開始學習游泳。他回憶:自己失去雙臂后,第一次站在游泳池前,害怕得雙腳發(fā)抖,進水后只會拼命掙扎。后來,他慢慢發(fā)現(xiàn),只要不害怕,不抗拒水,水就能讓他浮起來。為了游得更好更快,他成了訓練最刻苦的隊員之一,之后在多項賽事中獲得獎牌。他說,十分感恩游泳這項運動幫助自己重新獲得自信,“游泳將是一輩子熱愛的事”。
袁偉譯8歲時意外觸電,失去左耳、一塊左顱骨與雙臂,在好心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學習游泳。他媽媽很心疼兒子,說孩子訓練累時會想哭。于是袁偉譯在訓練時會直接鉆到游泳池里,不讓別人看到自己的眼淚。“爭取在殘奧會舞臺上突破自己,賽出中國人的風格。”殘奧會開幕前袁偉譯表示。如今,他做到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對隱形的翅膀。”即使身體上存在這樣那樣的障礙,他們也全力沖刺,用汗水詮釋自強不息,即使命運再多坎坷,他們也總有夢想和超越,“We Have Wings(我們擁有翅膀)”,他們的力量值得被看見,值得用來激勵我們的孩子們。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