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免费高清完整版,国产网友自拍,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日韩精品 有码 无码 国产

全部

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注入新動力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

2021-10-09 10:57:10

在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各種好處和便利的同時,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已陷入危機。目前全球面臨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挑戰。這些都不斷警示人類,必須深刻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汲取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傳統智慧,開創性地提出了“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綠色發展理念,這與《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目標及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高度契合,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創新性地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國土空間規劃相結合,推動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和修復,為我國生物多樣性的恢復提供了體制機制保障,成效顯著。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全社會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顯著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越來越多的人從利用者轉為保護者,吃上了“生態保護飯”,當上了野保員、林保員。2016年以來,西藏、青海累計為群眾提供生態崗位90多萬個,農牧民增收近80億元。

其次,生物多樣性基礎研究水平全面提升??萍疾?、生態環境部、國家林草局等多部委和中國科學院啟動了多個重大生物多樣性調查、科學考察和科學研究項目,加強了戰略生物資源平臺及野外研究臺站網絡建設,實現了我國生物多樣性研究水平與國際并跑,以組學為基礎的生物多樣性起源、演化與維持機制以及瀕危物種保護生物學等領域的研究水平呈現國際領跑態勢。

再次,科學實施了全球最大的生態修復工程。我國實施了天然林保護修復、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石漠化綜合治理、三北工程等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以及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河湖與濕地保護修復、紅樹林與濱海濕地保護修復等一批重大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開展了25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啟動了10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初步劃定的全國生態保護紅線覆蓋了全國生物多樣性分布的關鍵區域,將各類自然保護地和大多數生物多樣性維護功能區域納入其中。2000年至2017年全球綠化增長面積中,25%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世界首位。

最后,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再上新臺階。目前,我國已建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個,約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8%,提前實現“愛知目標”確定的17%目標。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自然保護地體系,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1%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恢復與增長,受威脅等級下降。備受國際關注的大熊貓是生物多樣性領域最為成功的保護案例。

總體來講,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得到了較為系統的保護,但由于受到土地利用改變、氣候變化、污染和外來物種入侵等多重因素的威脅,我國生物多樣性下降的總體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樣性特別是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仍面臨諸多挑戰。海洋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顯示,我國珊瑚礁生態系統受損嚴重,近年來局部區域活造礁石珊瑚的覆蓋率已不到10%。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多次指出要共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加強海洋環境污染防治,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實現海洋資源有序開發利用,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藍天。未來,我們需要加強海洋國家公園和保護地規劃,加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特別是珊瑚礁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力度。

在昆明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BD COP15)將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為未來1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設定目標和路徑。作為COP15的東道國和候任主席國,我國正積極組織和參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討論和磋商,力爭達成平衡體現《生物多樣性公約》三大目標、兼具雄心和務實、照顧發展中國家關切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框架,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注入新動力。

目前,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及保護生物學研究已經進入新階段。未來,我們要以COP15為契機踏上新征程,以科學助力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楊凡、武云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版權所有: 齊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09062847號-1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50300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70002
通訊地址: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8567號  郵編:250062
技術支持:山東廣電信通網絡運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