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2021-10-12 17:27:10
“很幸運,能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青年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有了更多的選擇,既可以進高校做科研,也可以像我一樣以適合自己的方式從事公益事業。”10月11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在云南省昆明市開幕。90后自然保護工作者初雯雯在青年代表發言環節分享了她與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河貍的故事。
初雯雯的家鄉新疆阿勒泰是中國僅有的河貍分布區,這些小家伙能通過修建河貍壩改變水位、聚集魚群、吸引鳥類筑巢,繼而引來小型獸類和昆蟲,進而提升當地生物多樣性水平。為了保護河貍,初雯雯發起了為河貍種植灌木柳的公益項目“河貍食堂”。在過去4年里,有超過一百萬名90后青年通過線上方式參加了自然保護公益活動,種下了41萬棵灌木柳樹苗,發展了190戶牧民成為自然保護巡護員。在他們的幫助下,4年來,蒙新河貍由162窩提升到190窩,種群數量穩步增長。
希望與同齡人攜手應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未來挑戰的,還有來自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博士生包堉含。他在大會現場注意到,多位國際代表對新興技術可能給公約目標帶來何種影響表達了關切。“預計這將會成為此次會議討論的焦點。”作為出席本次大會開幕式的青年代表,包堉含表示,自己將與相關領域的青年人一道,探討如何通過負責任的科技創新保護生物多樣性。
西南林業大學云南生物多樣性研究院的青年教師陳遠書也來到了會場。在校園里,她從事的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科普宣教工作,通過組織科普活動讓學生走進自然,通過自然筆記、自然觀察等去認識身邊的生物多樣性。在她看來,青年要盡早養成交叉性和系統性思維,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和知識帶到專業學習和工作當中。
這次大會上,陳遠書承擔了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與成果展的講解工作,她致力于把云南“動物王國”“植物王國”“世界花園”的獨特魅力介紹給更多人。“青年人對網絡媒介更加熟悉,理應成為生態文明理念的自覺傳播者,共同推動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事業。”陳遠書說。
2017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后,李雨晗加入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來到海拔3800多米的青海省玉樹州雜多縣昂賽鄉,克服了高反、缺水、缺電的困難,成為昂賽工作站的第一任站長。三江源地區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生活著雪豹、棕熊、猞猁、藏狐等野生動物。在這里,她和同事們開展人獸沖突保險試點,降低牧民們因為野生動物吃了家畜而遭受的損失,成為人與自然的“調解員”。
今年,李雨晗來到上海,野生動物和城市如何共存成了她的新課題。“上海生活著一種名為貉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近年來它們在城市里不斷擴散和繁衍,導致不少市民產生恐慌情緒。實際上,貉攻擊人的概率非常低,解決野生動物進城最好的辦法不是驅趕,而是做好自然棲息地的恢復工作。”
談及為什么要從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李雨晗笑著說:“保護生物多樣性,不僅是為了當代人的生存環境,更是在保護未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作為青年人,我們有什么理由不行動起來呢?”
正是這些在野外一線從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年輕面孔,托起了地球生命共同體的明天與希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