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2021-10-22 14:40:10
數據顯示,9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10.7%。面對PPI漲幅擴大、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加等情況,我國積極采取措施保供穩價。中國積極應對輸入性通脹的行為,卻被西方輿論解讀為造成全球通脹預期升高和供應鏈紊亂的原因。這種“倒果為因”的論調在事實面前顯得無比荒謬。中國應對輸入性通脹是維護自身利益和全球經濟穩定的正當行為,無可非議。
今年以來,PPI漲幅整體呈擴大趨勢,主要是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國內經濟恢復需求擴大以及部分產品供應偏緊等多重因素影響。這背后的關鍵原因,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實施“大水漫灌”極度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及經濟復蘇預期和供需失衡相互疊加,從而不斷推高全球通脹風險,世界各國都面臨著巨大壓力。而作為全球通脹的始作俑者,美國CPI已連續5個月漲幅超5%。美國通脹高燒不退,加之經濟始終未見好轉,不僅引發了其國內供應鏈紊亂、罷工風潮和滯脹風險,更加劇了全球通脹預期。
一些西方媒體極力將當前全球通脹風險與中國的應對舉措掛鉤,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以美國為例,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的編制中,涉及住房及水電氣支出、能源商品與服務、食品及飲料、食品服務和住宿、醫療保健服務等類別合計份額近70%,這其中絕大多數并不受中國商品出口影響。而住房、能源、醫療服務等消費類別的價格才是推升美國通脹的“主力軍”。
相比美國的“大放水”,我國堅持實施正常的貨幣政策,以我為主、穩字當頭,目前供需端的復蘇整體比較均衡,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正是中國以負責任的態度和務實行動,努力穩定著全球經濟。今年以來,中國多措并舉保供穩價,穩定市場。中國經濟的企穩復蘇,有效促進了全球供應鏈穩定。即使是在應對近期PPI高漲的時候,中國也依然審慎施策,通過加強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穩定通脹預期等舉措來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工作。
中國應對輸入性通脹的舉措,是為了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把國民經濟健康恢復態勢繼續保持下去,這既有利于中國經濟,也有利于世界經濟。在通脹問題上對中國妄加指責,這既不符合事實,也無法干擾中國的政策走向。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