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2021-11-05 14:09:11
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在其“十四五”規劃中均提出,要著力發展“高精尖”產業。那么,“高精尖”產業在產業體系中的地位如何?筆者認為,促進“高精尖”產業發展,需要從提高“四率”上入手,即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勞動生產率、資源生產率、環境效率。
“高精尖”產業發展的四個特征
“高精尖”產業這一概念最早是技術經濟學術語,指具有“高級、精密、尖端”特征的科技發明或產品工藝。后來人們將“高精尖”這一概念應用于產業領域,用來代表具有“高精尖”屬性,能夠滿足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要求的產業。2017年,北京市統計局、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制定了《北京“高精尖”產業活動類別》,明確提出北京“高精尖”產業的定義,即是以技術密集型產業為引領,以效率效益領先型產業為重要支撐的產業集合。其中,技術密集型“高精尖”產業指具有高研發投入強度或自主知識產權、低資源消耗特征,對地區科技進步發揮重要引領作用的產業。效率效益領先型“高精尖”產業指具有高產出效益、高產出效率、低資源消耗特征,對地區經濟發展質量提升和區域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具有重要帶動作用的產業。綜合以上描述筆者認為,“高”最重要的指標是研發強度,“精”就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始創新,“尖”是能夠引領技術發展方向的國際技術前沿。“高精尖”產業的本質,是一種創新驅動的產業??傮w來看,“高精尖”產業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全要素生產率高。全要素生產率是“高精尖”產業發展的核心,較高的全要素生產率有利于釋放增長潛能,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培育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二是勞動生產率高。勞動生產率是“高精尖”產業發展的源泉。它要求一定時期內一定勞動力投入形成的產出數量和價值要高。
三是資源生產率高。也就是說單位投入的自然資源、能源和土地各類資源要素的產出附加值高。資源生產率是“高精尖”產業發展的重要條件,“高精尖”產業應當具備較高的資源生產率。
四是環境效率高。即單位環境負荷的經濟價值要高。環境效率是“高精尖”產業發展的內在要求,“高精尖”產業要充分考慮資源投入與效益產出、污染排放的相互關系。
發展“高精尖”產業的三大戰略性目標
北京在“高精尖”產業“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將積極培育形成兩個國際引領支柱產業、四個特色優勢的“北京智造”產業、四個創新鏈接的“北京服務”產業以及一批未來前沿產業,構建“2441”高精尖產業體系;廣東在制造業“十四五”規劃中,提出重點發展集成電路、新能源等“高精尖”產業;上海則提出要形成以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產業為核心的“高精尖”產業發展體系。從北京、上海、廣東等地著力發展“高精尖”產業的布局和舉措來看,其戰略性目標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高精尖”產業體系是實現創新發展的產業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形成和發展了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現代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等技術密集型的產業。但在制造業的整體效率、高新技術產業鏈、關鍵與核心技術等方面與國際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比如:高端制造業比重低,在高端產業鏈中關鍵性的技術、材料、元器件和設備受制于人,存在諸多“卡脖子”環節。發展“高精尖”產業有助于解決制造業的自主創新問題,不斷增強先進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只有著力增強“高精尖”產業持續發展的動能,才能掌握自主發展權,塑造北京、上海、廣東等城市和地區的全球產業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其次,“高精尖”產業體系是實現融合發展的產業體系。“高精尖”產業加速發展的深刻背景是新一代產業革命的興起與加速。一般認為,當前全球正處于第三次產業革命末期與新一代產業革命的孕育期。第四次產業革命繼承了第三次產業革命中的信息技術,并在此基礎上衍生了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3D打印技術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創新。通過數字網絡和智能算法,數字技術創新將對未來的生產流程、生產模式、管理方式產生顛覆性影響。而數字技術與其他技術領域的融合創新往往需要打破行業的邊界,實現跨界與協同,產業的邊界因此更加模糊。制造業通過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信息服務融合互動,加速實現轉型升級。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會產生協同效益。龍頭企業在實現智能化升級、打造智慧工廠基礎上,通過云平臺向制造服務業企業轉型。在融合發展中,信息技術產業得到更快發展。以北京市為例,2012~2019年北京市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特別是2017~2019年,在北京構建“高精尖”產業政策的推動下,北京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發展更快。2012年北京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為9.1%,到2019年這一比重已達13.5%。
再次,“高精尖”產業體系是實現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北京、上海、廣東的“十四五”產業發展規劃都強調城市群協調發展。按照系統創新理論,“高精尖”產業是輻射帶動力強的產業集群,具有高水平創新驅動的屬性,對經濟具有極強的拉動作用,不僅能實現中心城市的經濟高質量發展,而且能帶動周邊地區的產業聯動轉型。就京津冀地區而言,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我國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產業對接協作是這一戰略的核心內容之一,產業升級是三地的共同任務。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過程中,天津和河北一直是北京產業轉移的主要承接者。然而,兩地僅僅簡單承接北京轉移的一般產業是遠遠不夠的,迫切需要發展“高精尖”產業帶動區域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促進區域產業聯動,形成經濟協同發展、錯位發展、融合發展的格局。為實現產業協同發展,北京市的“十四五”規劃中在環京地區規劃布局了三個圈層,目的是在空間區位上合理匹配,形成互補錯位、合理高效的產業格局,優化產業結構。
著力促進“高精尖”產業發展
“高精尖”產業發展的核心在于提高“四率”,即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資源生產率、提高環境效率。
在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方面,需要全面評估先進制造業的競爭力,把脈“高精尖”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制定編制“高精尖”產業“卡脖子”攻關清單,提高“高精尖”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產業基礎能力,建立重點產業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全面強化重點產業基礎能力;增強企業創新能力,高技術企業持續加大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不僅重視“高精尖”產業的技術先進性,進一步提升關鍵核心領域專利質量,而且要提高“高精尖”產業的市場成熟度,切實提高“高精尖”產品的產出。
在提高勞動生產率方面,一是推動科技進步,改變企業產品檔次不高、質量不高、品牌含金量不高等問題;二是重視人力資本投資,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重點領域加大緊缺專業人才培養力度,加強對勞動者的教育培訓;三是設計多元化人才激勵機制,通過首席專家特聘制度等提高技術人員報酬,充分激發和調動研發人員的創造性。
在提高資源生產率方面,應著力推動企業兼并重組,發展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土地節約使用,合理布局和調整優化重大工業項目建設,降低中間消耗;促進信息技術生產運營全過程的深度應用,通過“智能+”推動先進制造業企業向全要素、全流程、多領域智能協同運營轉型。
在提高環境效率方面,一是探索碳中和實現路徑,創建一批碳中和示范企業,鼓勵引導科技園區優先利用可再生能源;二是積極推廣先進制造技術和清潔生產方式,提高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節能水平;三是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全過程智慧管控,加快制造業綠色低碳化發展。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