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wǎng)
2021-11-24 15:47:11
原標題:新華全媒+|70歲曹楊一村“脫胎換骨”:居民回搬“喜提”新生活
來源:新華網(wǎng)
11月23日,曹楊一村居民高林林(左)與丈夫唐新華在自家臥室內(nèi)。1952年,高林林隨父母搬入曹楊一村,居住至今。
上海市普陀區(qū)曹楊新村,是1951年始建的新中國第一個工人新村。1951年,曹楊新村的曹楊一村在“為勞動人民服務”方針指引下始建;次年,大批上海先進工作者、勞動模范等光榮入住。然而歲月變遷,曹楊一村的建筑嚴重老化,尤其早年設計的“廚衛(wèi)三家合用”,已不適合居民的生活需要。
2019年12月,曹楊一村成套改造項目啟動,力求實現(xiàn)歷史建筑保護與創(chuàng)建宜居社區(qū)的平衡。每戶居民依自己的意愿“定制”改造方案。
近日,曹楊一村改造項目完成,居民陸續(xù)回搬。改造后的曹楊一村保留“白墻壁、紅屋頂”的建筑風貌,實現(xiàn)廚房、衛(wèi)生間的各戶獨用,更新了公共空間的設施與功能。
社區(qū)故事館里,展示著曹楊一村居民們的老物件、講述的老故事……居住環(huán)境大變樣,但曹楊一村的光榮歷史和鄰里溫情不變。70歲的曹楊一村煥發(fā)了新面貌,留住了記憶,成為上海建設“人民城市”的“樣板間”。
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曹楊一村旁的紅橋是其周邊標志性風景點,改造項目讓經(jīng)典的記憶留在這里。拼版照片:左圖是上世紀50年代的一對男女站在紅橋邊的老照片(曹楊新村村史館提供);下圖是10月28日拍攝的紅橋邊的老照片場景的雕塑(新華社記者劉穎攝)。 新華社發(fā)
拼版照片:左圖是2018年10月11日拍攝的改造前的陡峭破舊的木樓梯(曹楊新村村史館提供);下圖是11月23日拍攝的完成改造后,平緩寬敞、更適合老年人的樓梯(新華社記者劉穎攝)。 新華社發(fā)
11月23日,1952年入住曹楊一村,居住至今的居民孫雅芬來到社區(qū)故事館,準備開始志愿者工作。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11月23日,在曹楊一村社區(qū)故事館,居民孫雅芬展示自己捐獻的、此次改造前才拆下的家門上的老式銅鎖。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11月23日,曹楊一村居民、73歲的高林林(右)與丈夫唐新華在剛回搬的新居內(nèi)。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11月23日拍攝的曹楊一村大門。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11月23日,1952年入住曹楊一村至今的居民孫雅芬(右一)和鄰居們來到社區(qū)故事館,準備開始志愿者工作。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11月23日,曹楊一村居民在改造后新設的健身區(qū)域內(nèi)鍛煉。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拼版照片:上圖是2018年10月11日拍攝的改造前的三戶合用的公共廚房(曹楊新村村史館提供);下圖是10月28日拍攝的經(jīng)過改造后,公用廚房部位變成公用空間,準備回搬的居民們在交流感想(新華社記者劉穎攝)。 新華社發(fā)
拼版照片:上圖是2018年10月11日拍攝的改造前的曹楊一村環(huán)境(曹楊新村村史館提供);下圖是10月28日拍攝的完成改造后,架空線入地、外部更新的曹楊一村環(huán)境(新華社記者劉穎攝)。新華社發(fā)
曹楊一村周邊道路的面貌進行了改造和更新(10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10月28日拍攝的完成改造、居民尚未回搬的曹楊一村。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11月23日,曹楊一村居民、73歲的高林林在剛回搬的家中清掃。1952年,高林林隨父母搬入曹楊一村,居住69年后,她擁有了自家獨用的廚房和衛(wèi)生間。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