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科技日報
2022-01-28 16:45:01
乘坐拖輪從葫蘆島北港碼頭破冰前行,2個多小時后,我國海上最北氣田——錦州20-2氣田映入眼簾。寒風襲來,眼前這座鋼鐵之城,矗立在冰封渤海灣之上,宛若一葉扁舟。
身穿救生衣,雙手環(huán)抱吊籠,隨著吊籠緩緩上升,才能登上這座鋼鐵之城。冰冷的海風穿透厚重的羽絨服,令人瑟瑟發(fā)抖。
錦州20-2氣田位于渤海遼東灣北部海域,是我國第一個按照國際標準自行設計、建造并自營開發(fā)管理的海上凝析氣田,累計產氣量超過88億立方米。這里冬季環(huán)境惡劣,最低氣溫可達-27℃,冰期長達3個月之久,海冰最高厚度達50cm。海油人便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默默堅守奉獻,保障氣田30年“零事故”。
“好,起,慢慢放、慢慢放,停!”水手長張武剛正指揮上下平臺的物料吊運,聯系破冰船持續(xù)破冰,確保平臺安全生產穩(wěn)定。即使年關將至,仍有近百名工人與家人隔海分離,守護著地下油氣開采與運輸,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踏著綠色的甲板,沿著黃線箭頭規(guī)劃的巡檢路線,來到平臺的“大腦中樞”——中央控制室。中控值班員只有梅順起一人,他面前的顯示屏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讓人眼花繚亂的管線、設備,但梅順起有條不紊地一邊在記錄本上記錄參數,一邊通過對講機與現場操作人員進行聯絡。
據梅順起介紹,當天主要工作任務是天然氣輸送管道氣體取樣、化驗。他拿起對講機喊道:“姜學業(yè),請匯報現場天然氣取樣作業(yè)進展情況!”
“一切正常!”
跟隨安全監(jiān)督來到梅順起口中這項“尤為重要”的工作地點,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黃底黑字的警戒帶,上面掛著的標志牌顯示“高風險作業(yè),請回避”的字樣。
伴隨著“呲呲”聲,錦州20-2氣田生產平臺天然氣輸送管道的一個角落里,一根黃色的皮管連接著取樣口的專用取樣袋慢慢充盈了起來。平臺生產人員要每周兩次重復進行這樣的天然氣取樣作業(yè),并將取樣袋送至化驗室化驗。
有著兩年工作經驗的兩位操作工,頭戴防毒面具,手著防靜電手套,駕輕就熟、密切配合。環(huán)境溫度達到了零下十幾攝氏度,他們的防毒面具里面已經凝結了一層水霧。
今年26歲的操作工姜學業(yè),慢慢將取樣袋端取樣口的閥門關閉。工友張雨蒙關閉取樣口閥門,輕輕將取樣管拔了下來。
“天然氣輸送管道里的氣,必須要經過嚴格的化驗才能輸送到陸地終端廠進一步處理,最終再送到千家萬戶。”張雨蒙說。他們現在還不能取下防毒面具,因為接下來要進行化驗操作。
穿過長廊般的棧橋,姜學業(yè)和張雨蒙到達MUQ平臺化驗室。
“準備抽取樣品!”張雨蒙沖姜學業(yè)微微點了點頭,無數次的合作達成的默契,他們無需言語便能夠明白彼此表達的含義。張雨蒙手持取樣器,將尖口緩緩插入取樣管,抽取適量的天然氣樣品后,又緩慢抽出。經過靜置、化學反應、觀察數據等一系列操作,張雨蒙沖姜學業(yè)比劃了一個“OK”的手勢。
“天然氣化驗合格!”姜學業(yè)通過對講機,將化驗結果匯報給中控值班員梅順起,然后同張雨蒙一起開始本次作業(yè)的收尾工作。當確認一切安全后,兩位操作工先后摘下了防毒面具,相視一笑。
“踏著驚濤駭浪,迎著雨雪風霜,我們海洋石油工人奔波在大海上,撐起浩瀚云天,開發(fā)藍色國土,我們海洋石油工人奔波在平臺上。”在催人奮進的《海洋石油之歌》中,海風清冽,陸地遙遙,年卻越來越近了。
幾天后,李文皓等9人將乘上回家的船舶,這是他們在疫情防控時期盼望很久的團圓。
梅順起將繼續(xù)留守在平臺度過春節(jié)。他說,自己最喜歡的一本書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記得剛剛參加工作出海時,夕陽西下,他常常一個人扶著欄桿,眺望家鄉(xiāng)的方向,并不斷想起奧斯特洛夫斯基之問:人的一生應該怎樣度過?
現在,他不再迷茫:國家要發(fā)展,老百姓生活要幸福,離不開石油開采,而石油開采往往在偏遠的海上、沙漠,在這里,需要他這樣的人去堅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