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2025-01-14 15:29:01
原標題:正定古城望華塔|新春走基層·走筆③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正定古城望華塔|新春走基層·走筆③
來源:新華社
來源:1月14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閆起磊
臨近春節(jié),正定古城里的年味越來越濃。南城門城墻上,工人們正加緊安裝、調試形態(tài)各異的花燈。龍年春節(jié)火爆出圈的正定燈會今年將繼續(xù)上演,為市民游客奉上一場新春“盛宴”。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河北正定,古稱常山、真定,歷史上是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鎮(zhèn),素有“燕南古郡、京師屏障”之稱。有著1600多年建城史的正定,文物豐富,文脈綿長,“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建筑古跡“九朝不斷代”。
夜晚正定古城廣惠寺華塔。新華社資料片
從南城門城樓眺望,正定古城輪廓線、天際線一目了然,最為搶眼的則是造型奇特的廣惠寺華塔。此塔始建于唐代,塔身高33米有余,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在我國古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名古建筑專家梁思成曾評價:“若由形制上看來,這華塔也許是海內孤例。”
華塔上半部有各種繁復的花飾,八角八面的布局上交叉塑有力士、海獸、獅、象、佛、菩薩等藝術形象,造型生動傳神、排列富有韻律,遠遠看去好像巨大花束,故名花塔。古時“花”“華”通用,故得名華塔。華塔還可供人登塔遠眺,乾隆皇帝曾多次駕臨并題詩,至今塔上還保留有宋人題刻和金人墨書。
歷經千年滄桑,今天,華塔下的灰瓦紅墻,早已成為游客們爭相打卡的“網(wǎng)紅”背景墻。華塔外的生民街上,商鋪林立,車水馬龍,繁華熱鬧。
不過,駐足欣賞華塔絕美風采的萬千游人,或許并未注意到,華塔附近還有一座烈士紀念碑。華塔得以完好存世,離不開這位“護塔烈士”。
華塔曾歷經戰(zhàn)火,解放正定戰(zhàn)役中,最激烈的一場戰(zhàn)斗就發(fā)生在華塔附近。1947年春,國民黨軍集中兵力重點進攻山東和陜北解放區(qū),晉察冀軍區(qū)遵照中共中央軍委指示精神,決定發(fā)起正太戰(zhàn)役,戰(zhàn)役開始前,中共中央軍委領導要求“一定要設法保護正定隆興寺等一批文物古跡”。
1947年8月24日凌晨,第二次解放正定戰(zhàn)役打響,時任副團長的趙生明率戰(zhàn)士突襲進城,殘敵逃入廣惠寺華塔負隅頑抗,據(jù)守華塔二層平臺,居高臨下掃射。此時若用重武器,清除殘敵易如反掌,但古塔也將毀于一旦。趙生明果斷命令不用炮轟,改用輕武器,減少對塔身損害。經過激戰(zhàn),敵人被消滅,華塔得以保存,趙生明卻不幸被敵擊中,壯烈犧牲,年僅30歲。
戰(zhàn)后,晉察冀軍區(qū)追授趙生明為“大功功臣”,正定人民為紀念他,將他犧牲時所在的南門里街改為“生明街”,后口口相傳為現(xiàn)在的“生民街”。1984年,正定縣委、縣政府在生民街設立趙生明烈士紀念碑,后移至廣惠寺遺址院內。
“護塔烈士”的事跡感染并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正定人,古城文物保護事業(yè)也一直賡續(xù)傳承。新中國成立初期,正定縣便成立了文物保管所,有計劃地進行文物普查、發(fā)掘搜集。1961年,隆興寺、廣惠寺華塔等納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世紀80年代,正定縣富有前瞻性地確定了“文化興縣”“旅游興縣”發(fā)展戰(zhàn)略,實施一系列強有力的文物保護措施,建立起利在長遠的文物保護機制。一任接著一任干,讓文物有尊嚴,促文脈得傳承。
黨的十八大以來,秉持正確的古城保護理念,正定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北方雄鎮(zhèn)風貌得以重現(xiàn),“登得上城樓,望得見古塔,記得住鄉(xiāng)愁”走進現(xiàn)實。
正定的靈魂在古城,古城的核心在歷史文化,歷史文化的載體在文物。尊重歷史遺產、珍視文物價值、賡續(xù)古城文脈,已成為正定人心底里的共識和行動上的自覺。
保護傳承,久久為功。如今,歷史與現(xiàn)代交融,人文與經濟輝映的正定古城,成為文旅市場新“頂流”。
夜幕下,迎春燈火映照正定華塔,光彩愈加迷人,灰瓦紅墻外,拍照游人笑靨如花。一墻之隔,趙生明烈士紀念碑上,“慰汝忠魂”碑文熠熠生輝。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