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2025-01-22 23:18:01
原標題:繪就鄉村全面振興新畫卷——專家解讀《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繪就鄉村全面振興新畫卷——專家解讀《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月22日電 題:繪就鄉村全面振興新畫卷——專家解讀《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
新華社記者高敬、魏玉坤、古一平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科學謀劃、系統部署今后一段時間鄉村全面振興重點工作。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這份文件有哪些重點、亮點?記者22日采訪了業內專家進行解讀。
城鄉融合發展,分類有序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規劃明確,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對優化城鄉發展格局,分類有序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部署。
“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高國力認為,我國人口眾多,城鄉將長期共生并存,這是客觀規律。當前,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意義十分重大。
高國力指出,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把握和處理城鄉關系,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落實落細目標任務,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推動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專家表示,要暢通城鄉人口流動渠道,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完善“人地錢掛鉤”政策,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常住人口,并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合法土地權益,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
高國力表示,要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統籌發展,加快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率先在縣域內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提升縣城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務、產業配套功能,增強對鄉村的輻射和帶動能力。
建設農業強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14億多人口要吃飯,這是中國最大的國情。“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等內容,被寫入規劃。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表示,近年來我國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人均糧食占有量500公斤左右,遠超國際公認的400公斤安全線。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越端越穩、吃得越來越好。
專家指出,各地要始終把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擺在首要位置,堅持穩面積、增單產兩手發力,深入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和糧食單產提升工程。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穩步擴大大豆油料等短缺農產品生產。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把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加快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良種良法良機集成配套和推廣應用。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朱晶注意到,在加大糧食生產支持力度方面,文件提出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統籌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等,這些舉措將更加有利于激勵糧食主產區重農抓糧,讓主產區抓糧得實惠、不吃虧,進一步激發地方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同時有利于構建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的糧食安全格局。
規劃提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農林牧漁并舉,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對此,朱晶表示,我國有著廣闊的林地、草地、江河湖海等資源,要打破食物主要來源于耕地的傳統觀念,在保護好生態環境前提下,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挖掘食物供給潛力,多途徑開發豐富食物品種,豐富百姓的“糧倉”。
拓寬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增長
檢驗農村工作實效的一個重要尺度,就是看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專家表示,保持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續高于城鎮居民、高于GDP增速,迫切需要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提高低收入群體特別是脫貧群眾收入水平。
產業興旺是農民增收的堅實基礎。當前,“農業+”文化、教育、旅游、康養等新業態不斷涌現,農村電子商務快速發展,一大批小而精、特而美的優勢特色農業品牌打響……鄉村產業日漸紅火。
黃漢權表示,鄉村產業振興,要把“土特產”三個字琢磨透,立足鄉土資源,大力發展地域特征鮮明、鄉土氣息濃厚的多樣化特色種養業,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創新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同時,強化就業服務,多措并舉促進農民工穩崗就業;引導和規范以出租、合作開發、入股經營等方式盤活利用農村資源資產,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規劃明確,確保農村人口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
專家表示,要強化監測和幫扶舉措,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突出產業幫扶、做好就業幫扶等,提升和增強脫貧群眾和脫貧地區“造血”能力。要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推動幫扶政策體系向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轉換,加快補上脫貧地區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增進農民福祉
鄉風文明、人居環境、鄉村人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規劃作出多項部署,提升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
受訪專家指出,近年來,我國農村人口分布、年齡結構出現明顯變化。這就要求在鄉村建設方面,更加注重適度有效;在公共服務均等化供給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提升效率;在城鄉一體化治理中,更加注重增強效能。
黃漢權表示,鄉村建設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不斷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逐步使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
在黃漢權看來,提升鄉村治理水平,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社會治理體系。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全面振興,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夯實平安鄉村建設根基。推進鄉村治理數字化,加快數字鄉村建設。
改革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法寶。專家指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讓農村資源要素活化起來,讓廣大農民積極性和創造性迸發出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