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25-03-05 14:37:03
作者:劉敏(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教授)
近兩年,地方文旅頻頻“出圈”,相關話題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也將引起代表委員的熱議。
從哈爾濱的冰雪、泉州的簪花、淄博的燒烤到天水的麻辣燙;從影視劇《我的阿勒泰》帶動新疆文旅熱,到《黑神話:悟空》帶火山西古建筑……文旅的火爆,既是人們文旅消費日益多元化、個性化的體現,也是多年來地方文旅不斷推陳出新、豐富供給、升級服務取得的成果。這為各地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實踐經驗,打開了發展思路。
文旅“出圈”的背后是文化價值的轉化。《我的阿勒泰》中的草原雪山風光和獨特的哈薩克族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新疆體驗;借助《黑神話:悟空》游戲的熱度,山西將懸空寺、云岡石窟等文化遺產融入場景設計,引發玩家實地“打卡”熱潮。這種“文化+媒介”的模式,成功將靜態資源轉化為動態體驗。各地通過對本地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創造性轉化,打造具有高辨識度的文化符號,豐富了文旅產品供給,也形成了吸引游客的核心競爭力。
面對高峰流量,提升服務和治理能力成為關鍵。地方政府通過快速響應協調,提升文旅服務質量和綜合管理水平,承接住流量熱度,讓廣大游客能夠盡興而來、滿意而歸。哈爾濱在冰雪季期間,通過開通免費接駁車、建立“投訴即賠付”機制,將網絡熱度轉化為消費增量。成都設立“文旅熱點專班”,通過實時輿情監測快速調配資源,將流量轉化效率提升3倍,為“網紅長紅”提供了制度保障。
新媒體時代,文旅傳播呈現多樣形式和多點共振的特點,這為各地創新文旅宣傳帶來了啟示。如天水麻辣燙的走紅,源于游客拍攝的油潑辣子短視頻的大量傳播,這打破了傳統文旅宣傳的單向輸出模式,每個游客都成為傳播節點。創新運用新媒體平臺,將傳統文旅資源轉化為年輕化、現代化敘事語言,更有效地展現出地方文旅的獨特魅力,也讓游客成為地方文旅的共建者和服務塑造者。
地方文旅“出圈”的同時也考驗著當地文旅產業的“內功”。文旅IP的可持續性不能依賴于一時流量,更需要做好后續接待服務,做強文旅新產品新業態。這既需要在充分保護與開發利用文化資源上下足功夫,也需要加快提升基礎設施和服務理念。通過“文旅+”延伸產業鏈,推出更多符合游客需求的創新產品,才能將“流量”轉化為“留量”。
《光明日報》(2025年03月05日 08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