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網
2025-03-07 14:38:03
產業向綠,生態向美。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從我國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到全國碳市場體系實現對減排主體的全覆蓋,再到“無廢城市”建設的加速推進……這些年,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成效有目共睹。
支持全面綠色轉型,政策引領是關鍵。《關于加快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等文件相繼印發實施,為我國全面綠色轉型提供了清晰的指引。今年,“兩新”政策加力擴圍,進一步賦能傳統產業創新升級,提振發展信心。
各地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不斷提升發展“含綠量”。數據顯示,自2019年揭牌以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累計推出154項制度創新成果,52項制度創新經驗面向全國復制推廣。去年,京津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科技生態港啟動建設,力爭在3到5年內形成千億元產業規模,為推動區域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轉型貢獻力量。
在全面綠色轉型的過程中,我國經濟發展的新機遇也隨之顯現。在能源領域,我國堅持發展非化石能源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并舉。在生活消費領域,低碳環保產品和交通工具正在成為消費者的“優先選項”。通過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我國逐步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步伐堅實、發展后勁更足,這充分證明,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從來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提高發展“含綠量”,就是提升高質量發展的“含金量”。
不過,在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過程中,我國仍面臨一些挑戰,如部分新能源技術成熟度不足、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不通暢等。為此,需進一步厚植綠色發展底色,推動經濟發展向綠而行。
推動經濟發展向綠而行,不妨從強化科技創新、健全市場機制、完善標準體系等方面發力,為全面綠色轉型提供制度保障和創新動能。比如,以政策制度保障技術創新所需的平臺、耐心資本;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碳市場建設;加快節能標準更新升級,完善可再生能源標準體系和工業綠色低碳標準體系,等等。除此之外,還要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發展實際,堅持統籌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科學設定綠色轉型的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
未來,持續以發展“含綠量”提升增長“含金量”,美麗中國的畫卷將更加絢麗多彩,高質量發展也將不斷邁上新臺階。(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臧夢雅)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