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2017-01-09 15:51:01
人民網1月9日電 1月7日,《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2015)》(以下簡稱報告)中文版在北京正式發布。《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由聯合國發布,旨在增強可持續發展問題高級別政治論壇(HLPF)的科學與政策對接。報告的中文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智庫組織發布,由生態文明研究智庫常務副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領銜的團隊翻譯完成。
《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2015)》基于《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首部報告——《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2014)》原稿的內容,“里約+20”會議的授權,以及可持續發展問題高級別政治論壇的背景,重點圍繞兩大主題展開:一是如何通過加強科學與政策對接(SPI)推動可持續發展;二是如何實現后2015發展議程和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
報告提供了關于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綜合觀點;認為工業化的挑戰與機遇正被重塑;考察了海洋及海洋資源和人類福祉之間的關聯,把減輕災害風險作為可持續發展議程中一個重要的跨領域問題加以討論;還討論了三類特殊狀況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科學與政策對接情況。
報告認為,推動工業化是促進包容性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考慮到日益擴大的不平等、氣候變化和不可持續的消費與生產模式,工業化的挑戰與機遇正被重塑。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戰略仍然嚴重依賴擴大出口以支持規模化生產。因此,對于海外市場中消費者喜好變化、品牌需求和政府海外市場法規的適應能力與出口的前景密切相關。作為生產者將需要不斷地改變去滿足更加挑剔的發達國家消費者,適應其更頻繁的環境和社會效益以及成本、質量和可靠性標準等方面的評估,這也將成為商業領域一個越來越常見的特征,不僅對制造商而言,也包括各種類型的初級產品的出口商。對于發展中國家,能否滿足技術標準,實現跨越式的發展,這既是一個挑戰,又是一個機遇。
報告指出,根據增長和發展委員會2008年的報告,所有已有數十年的高增長率的國家都表現出經濟結構上的變化。另外,“所有處于貧窮狀態的國家,都未能實現結構變化”。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2013年的一項研究中,來自50個發展中國家在1970—2007年的證據表明,經濟體中的人均增長和GDP中制造業增加值(MVA)占比的平均變化之間存在著很強的相關性。
報告的數據顯示,在全球經濟增長約3%的情況下,2014年全球能源部門排放的二氧化碳實現持平。這是40年來第一次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在不導致經濟倒退的情況下實現零增長。世界各國均積極行動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效。北美洲在天然氣和石油生產中廣泛地采用水力壓裂法以及中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對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產生了可觀的影響。
報告指出衛星圖像已成為評估自然災害脆弱性的關鍵資源之一,包括干旱和洪水。在非洲,衛星圖像被用來測定在納米比亞、 塞內加爾和蘇丹地區的洪水風險區;衛星圖像數據與地理信息系統和降水數據相結合,得到了尼日爾貝努埃河的洪水風險圖。尼日利亞與英國、西班牙和中國共同參與了“災害監測星座” 衛星工程,它是國際上第一個觀測地球星座的低成本小型衛星,可以向包括全球災害監測在內的應用提供每日衛星圖像。災害監測星座旨在發生重大國際災害事件時提供商業和免費的衛星圖像以發揮人道主義作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