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2017-02-10 07:30:02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編者的話:“祝中國人民元宵節快樂,雞年興旺。”昨天,農歷正月十三,美國總統特朗普向中國人拜了個晚年。過去十余年來,在除夕或大年初一,歷任美國總統包括小布什、奧巴馬都會發表農歷新年文告,親自向華人拜年。這是中國春節文化海外影響力的彰顯。就像2017農歷雞年到來之際,來自各大洲的外國政要紛紛發出祝福,其中既有國家元首(南非、尼日利亞、赤道幾內亞、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馬耳他的總統和波黑主席團輪值主席),也有政府首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總理、丹麥、英國和日本的首相),此外還有聯合國秘書長、上合組織秘書長等。
“國家強大就是好啊,拜年賀詞都有標準英音首相版”——這則網友語錄在英國首相梅發表新年賀詞后,廣為流傳。 近幾年來,國內不少人感嘆年味在變淡,但年復一年春節期間大城市人走城空的景象,說明春節在中國社會、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依然無可置疑。而在海外,中國春節文化越來越火,不僅作為節日在一些國家被官方認可,更為世界打開一扇了解中華文化的窗。
加總理趕場恭賀華人新春
【環球時報駐加拿大特派記者 吳云】引子:2017年加拿大春節是經加官方認可后的首個中國新年。提出“春節”動議的華裔議員譚耕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很多人感受到,今年的春節更熱鬧。”
對于生活在加拿大的華人而言,即將過去的這個春節意義非凡,因為這是經加拿大官方認可后的首個中國新年。記者看到,除了靠近北極、人煙稀少的育空、西北和努納武特三個地區(其總人口占全加人口的0.3%),從大西洋城市圣約翰斯到太平洋城市溫哥華,全加主要城市都組織了慶祝活動。
在渥太華,加拿大加中議會協會在聯邦議會舉行春節招待會,加拿大聯邦參議院也舉辦了春節晚會;蒙特利爾,華人社區聯合策劃了首屆春節廟會和第二屆元宵燈會;多倫多,國家電視塔亮起中國紅,華人演起戲曲春晚;溫哥華,華埠舉行春節大游行,搞了雞年春節廟會;就連一些不太為人所知的城市如沃爾維夫和安蒂戈尼什,也有春節晚會。“很多人感受到,今年的春節更熱鬧”,加拿大聯邦議會議員譚耕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
春節在加拿大走紅和譚耕的一份提案密切相關。去年春節前,譚耕向聯邦議會提出將每年農歷初一到十五命名為“春節”的動議,得到各大政黨一致贊同。同年6月,聯邦議會通過該動議。
為什么提出這一動議?譚耕說,首先是為紀念過去100多年華人對加拿大做出的貢獻,加拿大聯邦議會通過這個決議即表明對華人貢獻的認可。第二個原因是,過春節是華人的傳統,華人文化越來越得到其他族裔的理解、喜歡,提出這個動議是希望更多加拿大人了解、喜歡并參與這個中華民族最為重要的節日活動。第三是讓華人感到加拿大社會的包容性,使華人有歸屬感。
在加拿大,春節已不僅僅是華人的節日,也是加拿大多元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譚耕說,春節動議通過,起到了讓加拿大人特別是官員了解春節的作用。今年,加拿大聯邦、省和市政府參與春節慶祝活動的力度明顯大于往年。
農歷新年前后,加總理特魯多致信蒙特利爾首屆廟會組委會,表達春節祝福,用普通話和粵語說“恭喜發財,恭喜,恭喜”,還參加溫哥華華埠春節大游行。譚耕說,特魯多高興地接受了出席加中議會協會在舉辦的春節招待會的邀請。特魯多在招待會上說,“幾天前我在溫哥華參加了一年一度的春節游行,盡管天下大雨,人們仍踴躍歡迎吉祥新年的到來,這顯示了華裔加拿大人的力量。”他還表示中國對加拿大非常重要,未來最重要的事情是與中國就重要問題保持開放和坦誠的對話。
加總理在春節前后出席多場春節慶祝活動在加拿大歷史上是不多見的。而在蒙特利爾、多倫多和溫哥華等市舉辦的慶祝活動中,聯邦政府官員、聯邦議員、省和市的官員也不是稀客。春節不僅是在加華僑華人的節日,也在成為全加拿大人共同慶賀的節日。▲(本報駐加拿大特派記者 吳云)
濃濃年味令英國人羨慕嫉妒恨
【環球時報駐英國特派記者 楊舒】英國人一向重視節日,在他們的日歷中,“中國新年”早已與本地節慶并列,他們還用一貫的嚴謹作風著手操辦。去年9月和11月,英國皇家郵政、皇家鑄幣局推出制作精美的“中國風”雞年紀念郵票、紀念幣,拜年干勁堪稱“聞雞起舞”。
進入2017年,不斷有英國朋友提醒筆者:倫敦會有中國新年慶典哦!也難怪老外們興趣十足,真是不看不知道,英倫真奇妙——在倫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廣場舉行的華埠新春慶典,居然是亞洲以外最大的春節慶祝活動!并成為除女王閱兵儀式、新年煙火等本土活動外,英國最為盛大的文化慶典之一。活動當天倫敦始終有雨,觀眾熱情卻絲毫不減,參加人數達到創記錄的超70萬!
筆者所居的牛津,牛津大學、牛津市政府通過官方媒體,連續發表對中國新年的祝賀,回顧牛津與中國的淵源。其“高調”引來他國群眾“羨慕嫉妒恨”,有人甚至留言抗議:應該稱作“農歷新年”“過春節的并非中國一家”……
“英國最古老的公立博物館”阿什莫林博物館,“英國最好的書店”布萊克威爾書店,以及牛津郡博物館等名勝,都有春節特別活動。而建于1897年的維多利亞風格牛津市政廳,更是慶中國新年的“主陣地”:大年初二是牛津郡華人社區舉行的新年慶祝會,初三有牛津大學中國學聯主辦的“春晚”。這種安排充分體現牛津“市民與學人”共存分治的傳統。會場座無虛席,許多人慕名而來,只為感受中國年味。其后,牛津大學舉行中國文化周,用書法、版畫、電影、美食等全方位介紹春節。
最近BBC的一部紀錄片《中國新年:全球最大慶典》很火。BBC去年派出5路記者,分赴中國十地,通過《歸鄉》《團聚》和《歡慶》三集,繪制中國新年全景。身在海外,筆者重溫之后尤其感動,而初次觀看的老外們則是各種激動。初步統計,排名前三的“中國驚嘆”分別是:食物、高鐵及廣場舞。中國的年夜飯自然吸睛,且不說七碗八碟、冷盆熱炒、高湯美點,光那能坐十幾人的大圓桌,老外簡直見一次嘆一次。還有英國友人反映,連早餐都太豐盛了……中國舉家出游的新“年俗”也令他們贊嘆不已。
有美國大妞在倫敦體驗了春節,第一次吃餃子、看燈會,學會用拼音寫“恭喜發財”;芬蘭人說愛火鍋,祝“火雞年”快樂;日本姑娘覺得日本新年已經“西化”,只有一些祭典仍按農歷節氣;好學的以色列老師對中國傳統紀年表現出濃厚興趣。最有趣的是一位年近80的牛津教授,他略帶幽怨地說:我已經失去橋牌搭檔兩周了,他回家過年了……更多人表示,此前對春節全無概念,希望更多了解。
在英國的中國年里,來自世界各國的人們都被“年味”所吸引,不僅因為美食與慶典,更因為暖暖的人情。英國人覺得,春節慶典的重要,除了參與人數的逐年上升,更在于它體現了英國人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就像倫敦市長薩迪克·汗參加慶典時的致辭:倫敦是開放的城市。而筆者對于春節,也因此有了更深體悟。
作為中國人,筆者希望春節能同圣誕節一樣,成為傳播一方文化的契機與載體。今天,國人對于外部世界的探索,正越來越深入;然而世界對于中國的了解,坦率地說,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如《歐洲時報》英文版公眾號所說,“讓更多的外國人尊重、體驗、了解中國文化,讓外國人過春節不再只是湊熱鬧,而是真正了解這個節日”。▲
華人春晚在美已辦13年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孫衛赤】美中文化協會創會會長、美中文化協會基金會主席林旭24年前在美國留學時,是南加州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的成員,那年他們舉辦了一次春節聯歡會,為洛杉磯地區舉辦慶祝中國春節的活動開了先河。2004年美中文化協會成立后,林旭開始策劃華人社區的慶祝活動,2005年舉辦首次“美國華人春晚”,之后年年舉辦。13年來,規模越辦越大,內容越來越豐富,參與的族裔也越來越多。
林旭的個人經歷是過去20年春節影響力在美國變遷的縮影。實際上,從1860年舊金山唐人街慶祝春節算起,美國華人慶祝中國春節已有150多年歷史。而中國春節在美國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則是近些年的事。
林旭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如今國會議員、州議員及各個城市的市長和議員都看過慶祝活動并頒發賀狀;一些老外也參加過“華人春晚”演出。很多觀看演出活動的老外正是借此才知道中國春節。林旭表示,最近這些年,中國僑辦、僑聯等機構派出高水平的藝術團體進行慰僑演出活動,推動了中國春節在美國的影響力。
春節在美國影響力越來越大,原因很多,既有華裔移民增加、經濟和政治地位不斷提升的原因,也有美國提倡多元文化以及中國發展帶來影響力的因素,但根本上說,是春節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所致。拜年、春聯、團圓年夜飯等傳統習俗及其蘊含的中華文化價值觀,具有很強的韌性和吸引力,能夠感染各個族裔的民眾﹐也帶來很多商機。
2015年,加州參議院通過慶祝農歷新年的決議案,這在美國歷史上是首次。但春節尚未成為美國國家公共節假日,盡管華人曾在2013年發起過在白宮網站請愿簽名的活動。
從美國法定節假日的起源來看,春節成為法定假日大概需要漫長的過程。像馬丁·路德·金紀念日成為聯邦法定假日,民權團體呼吁15年才告成功。另外,目前美國聯邦政府一年需要為帶薪休假費用支付約5億美元。讓一個少數族裔的節日成為公共假日,在一個多元化、多族裔的聯邦制國家并不簡單。▲
春節正在融合法國各族群
【環球時報報道】中國春節通常是法國人忙著上班之時,所以過去十余年間,筆者幾乎每年春節都在巴黎過,因而對法國的中國春節有不少的感受和體會。而最大的感受,恐怕就是“春節文化”對法國社會的滲透力與影響力著實越來越大。
由于法國法律禁止對族群進行統計,在法華人華裔究竟有多少,只能靠估算。筆者根據不同的數據來源和走訪,認為人數應在50萬左右——與另一大族群猶太人不相上下。而華人走到哪里,自然就把春節習俗帶到哪里。
除了量上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法國華人素質的不斷提升也帶來質上影響力的擴大。例如早期在巴黎聚居的華人,主要從事餐飲業和傳統的小買賣,縱使后來的溫州人部分已經從事大宗商品批發和銷售,有半個世紀之久,在巴黎人眼里華人還是餐館和小買賣的代名詞。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加速,新一批來到法國的華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現在,幾乎所有法國大的企事業機構都能看到華人,不少還在高級管理層和決策層任職。
讓筆者感受很深的另一點是,與其他族群相比,華裔在法國的“融入度”要勝一籌。這一點在每年的春節歡慶活動中可見一斑。例如,在十三區的舞龍和舞獅等活動中,參加者除了華人,很多都是當地白人、黑人和阿拉伯人。這在一個以基督教和白人為主導的法國社會,難以想象且難能可貴。
十三區的春節活動中,一幅由一個黑人扮演包青天的圖片,更是讓無數人轉發和點贊。與此同時,在巴黎東北部郊區,一名黑人在臨檢時遭警察暴力執法,進而引起連續數日的燒車和砸公共汽車站的騷亂事件。
當今的法國,宗教與族群問題引發重重的社會矛盾與沖突,似乎,中國人的春節最能將法國各個族群融合在一起。▲(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教授、法國全法中國法律與經濟協會副會長 趙永升)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