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文匯報
2017-02-21 07:48:02
本次慕尼黑安全峰會在議題設置上相當全面,從恐怖主義到難民危機,從衛生安全到疾病控制,國際社會迫在眉睫的安全問題都有所涉及了。然而,與歐洲安全與防衛爭端相比,其他問題似乎都無足輕重,足見對整個西方世界而言,美歐同盟,或者說北約與歐盟的軍事合作,政治意義有多么深遠,無怪乎歐洲一流智庫將其上升到“原則高度”,事關西方陣營與反西方陣營斗爭成敗與否的問題。
冷戰結束近30年了,歐洲主流知識界依然停留在上個世紀,這是歐洲今天始終無法擺脫美國魔咒的根本原因。
我們或許無法理解烏克蘭事件對于當代歐洲究竟意味著什么。簡而言之,它徹底打碎了西歐希望通過“接觸”的方式和平解決“俄羅斯問題”的夢想,并且重新喚起了蘇德之間的中東歐小國對本民族苦難的回憶,歷史上他們曾經不止一次被迫成為沙俄帝國版圖的一部分。還有一個歐洲不得不接受的結果,美國獲得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強化歐洲存在感的機會———歐洲防務安全問題的主導權被美國牢牢攥在了手中。
在美國全球戰略版圖中,歐洲究竟有多大的份量,這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但是,美歐在軍事領域的合作不斷加強,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為了增強對俄軍事壓制,在去年7月的北約華沙峰會上,北約和歐盟首次發布安全合作方面的聯合宣言,著重強調要在混合戰和網絡戰領域進行合作、開展聯合海洋行動防止非法移民,并商討成立聯合委員會的可能性;美國啟動了在羅馬尼亞南部德韋塞盧空軍基地部署的反導系統,在波蘭啟動東歐第二處反導系統建設,積極向東歐國家增派兵力,計劃在波蘭東部部署“隨時應戰的”快速反應部隊。自冷戰結束以來,北約去年在與俄羅斯接壤的東歐國家完成了最大規模的軍力集結。毫無疑問,在歐洲安全防衛系統中,北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歐盟并非沒有依靠自我力量構建軍事安全保障的想法,但是,明顯缺乏付諸行動的決心與機制。在內憂外患之下,歐盟領導人積極謀求歐洲大陸整體的安全,希望歐盟成員國的合作仍能為歐洲人帶來福音。在去年6月末,歐盟提出了一種“全球化戰略”,希望歐洲可以做出統一行動,一起面對來自俄羅斯的安全壓力。歐洲委員會還提出了一 項歐洲防御行動計劃,提議包括建立歐洲防衛基金,加強歐洲軍事儲備,以及再次承諾成立獨立的歐洲國防裝備市場。去年年底,歐盟國家元首還簽署了 《關于安全和國防問題實施方案》,旨在推進全球化戰略,增強歐盟軍事行動一致性。
然而,鑒于歐盟成員國軍事能力指標的審查尚未達成一致,歐盟的全球戰略注定效果甚微。在另一項行動方案中,歐盟呼吁成員國能夠基于自身的意愿,采取適當的行動以增強歐盟安全與防務政策的效力,并一起執行《里斯本條約》中關于軍事合作的部分。然而,所有愿景得以實施的前提是必須得到歐盟成員國的認可,否則只是一紙空文。這個提議一旦付諸實施,就需要高達數十億歐元的安全和國防研發經費,讓歐盟中欠發達國家自掏腰包,難度絕不是一點點。
歐盟今天在安全事務上的困局,雖然有美國的“引導”作用,本質上是其自身造成的,因為歐盟缺乏對自我歷史定位的清醒認識。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不止一次告誡西方不要輕易越過烏拉爾山與烏拉爾河一線,因為這會強烈地刺激俄羅斯的安全神經。冷戰戰略思想家喬治·凱南在晚年唯一感興趣的理論工作,就是猛烈抨擊西方對俄羅斯這個民族在認識上的“無知與愚昧”。事實上,歷史發展到今天,西歐發達國家在骨子里從未真正平等看待俄羅斯民族,這種歷史形成的傲慢與自大,這種莫名其妙的民族文化的優越感,使其成為對抗俄羅斯的急先鋒與馬前卒,最終將歐盟帶到了如此尷尬的境地。
表面看來,美國承擔了遠高于北約其他國家的軍費開支,事實上,美國也享受了北約存在帶來的不可估量的“隱形收入”。在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中,歐盟承受了遠遠高于美國的經濟損失,俄羅斯與歐盟的雙方貿易元氣大傷。鑒于對俄貿易只占美國對外貿易的極小比例,美國用很小的經濟代價,達到了深遠的戰略目的,現在反而在軍費上向歐盟叫板。所有苦果,歐盟只能獨自吞下。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慕尼黑大會上說,俄羅斯無意與其他方發生沖突,但會堅決保護本國利益。問題在于,沒有一個國家愿意“無理由”地與其他方發生沖突;問題更在于,你所要申索的“本國利益”究竟是什么?在歐盟與俄羅斯的這場沖突中,沒有贏家。為了苦撐在歐洲與中東的局面,俄國人在其他領域付出了昂貴的代價;為了捍衛只剩下一張表皮的歐洲國際自由主義秩序,歐盟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局面。回想4年前雙方為了拉攏烏克蘭入盟的情景,誰會想到事情會發展到今天這樣的地步呢?對抗與武力,實在不是今天解決國際爭端的良方,這一點,它們都應該向中國學習。 (作者 高健 上海外國語大學世界智庫研究中心主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