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7-02-24 09:02:02
當前歐美多國在貿易問題上犯糊涂的政治人物越來越多,這帶來了經濟問題,同時也暴露了政治問題
搞貿易保護主義如同“經濟自殺”,這是經濟學界的一個普遍結論。然而,一段時間以來,不少歐美政治人物卻選擇“迎難而上”,認為憑借自己的“聰明”,可以逆規律而行。
投身法國總統大選的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主席瑪麗娜·勒龐把自己的經濟政策定義為“機智的保護主義”,宣稱要通過豎高墻來恢復“法國制造”的榮耀。大西洋另一側,當前美國政治中保護主義的味道也很濃。國會中的共和黨人正試圖建立一套“邊境調整”制度,也就是說進口要納稅,而出口免稅。甚至還有人謀劃打響貿易戰,精心計算著損失收益比。
“沒有什么其他領域能像貿易一樣,讓政客和經濟學家有那么大的分歧。”這是哈佛大學政治經濟學家丹尼·羅德里克的一句名言。其實,那些自認為聰明的歐美政治人物多數不是不明白保護主義在經濟上走不通,只是在裝傻。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限制自由貿易最終只會給經濟體帶來凈損失。搞保護主義會抬高國內消費成本,減少國內企業長期競爭力,而且容易引發國際爭端,進而有損國際體系穩定。封閉經濟體難有出路,這也早已被歷史反復證明。然而,西方一些政治人物看待貿易問題往往有著另一套邏輯。
一組意大利經濟學家圍繞美國貿易保護問題所做的兩項研究能幫助人們看清這種獨特邏輯。
一般而言,美國參議院相比眾議院,在貿易保護主義問題上興趣更淡一些。對此,學術界通常的解釋是參議員要代表的人口和區域大于眾議員,因此看問題的視野更寬一點。但是,幾位意大利學者通過研究1973年到2005年間美國參議院關于貿易問題的29次唱名表決發現,每個參議員對保護主義的“興趣”也不是一成不變——處在任期最后兩年的參議員明顯更傾向于支持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由此看,決定美國國會議員對貿易問題態度的關鍵,恐怕不是視野,而是任期。
與之類似,另一份研究發現,美國總統總是在第一任期的最后一年更有可能在世貿組織發起貿易訴訟。2012年9月17日,奧巴馬政府針對中國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向世貿組織發起貿易訴訟,而同一天,正在尋求連任的奧巴馬到訪俄亥俄州進行競選活動。該州是美國汽車制造重鎮,也是總統大選的關鍵州。2004年,大選前一個月,尋求連任的布什就空客補貼問題把歐盟告上了世貿組織。這份研究并沒有發現總統在第二任期最后一年會表現出類似的政策傾向,原因或許很簡單——美國總統只能連續干兩任。
不難看出,“聰明”的歐美政治人物在思考貿易問題時,算的并不是經濟賬,而是政治賬。那么為什么歐美政治人物算政治賬時會傾向于支持貿易保護主義?相關研究給出的解釋是,盡管保護主義政策將給消費者和經濟體帶來整體損失,但這種損失往往滯后顯現,且經濟體內分攤損失的人數很大,每個人的“痛感”不會很強烈。與此同時,能從保護主義政策中受益的那部分人,則在短時間內就能嘗到甜頭,且分到每個人頭上的好處都很大。另外,這部分人相較普通消費者,往往更加組織化、政治化。換句話說,保護主義政策盡管總體將給國家造成損失,卻能通過迎合一小部分人的急切要求,迅速轉化為選票或者政治獻金。
以此邏輯可以看到,那些支持保護主義的歐美政客只不過是在國家長期利益和自身短期政治行情之間,選擇了后者。但不能忘記的是,規律畢竟是規律,不是靠“小聰明”就能逃避。搞保護主義如同把自己關進黑屋子,看似躲過了風吹雨打,但也隔絕了陽光和空氣。眼下,歐美在貿易問題上犯糊涂的政治人物越來越多,這帶來了經濟問題,同時也暴露了政治問題。
《 人民日報 》( 2017年02月24日 03 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