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7-03-17 11:47:03
在敘利亞常駐期間,聽過一首獨特的中文歌。
一天,當地朋友賽門告訴我,他的合唱團第二天要排練一首中文歌,邀請我去幫助他們糾正發音。這是我第一次聽說有當地人唱中文歌。驚喜之余,心里也嘀咕:他們能唱什么歌?據我所知,當地并沒有中國人在教漢語,合唱團成員是向誰學的中文呢?電話那頭,賽門語氣急切:來了你就知道了!
第二天,在大馬士革城東區的一間小平房里,我見到了這個叫做“彩虹”的合唱團,由20多個年輕人自發組成,每周至少排練一次,不定期地在首都演出。
此時,遠處傳來了一聲炮響。這里離沖突雙方交戰區不遠,但大家都很鎮定,顯然已經習慣了。指揮兼團長胡薩姆幽默地安慰我說:“別怕。大家都在歡迎你!我們開始吧!”
房間里傳來了熟悉的旋律。這是中國傳統的民族歌曲《牧歌》。合唱團顯然排練了很久,強弱、節奏、音準都把握得當,合唱時整齊劃一,分聲部時清清楚楚。唯一遺憾的是,中文的發音并不準確。確切地說,很難辨認出這是中文。
胡薩姆告訴我,他們并不會說中文。十幾年前,他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時就著了迷,然后從一位生活在當地的中國人那里找來了歌譜,并根據中國人的發音,用阿語在歌譜上標注。從此以后,胡薩姆所指揮過的10多個團,都是用這種“死記發音、口口相傳”的辦法學會了《牧歌》。這也是彩虹合唱團唯一會唱的中文歌。
“所以我們需要你的幫助,中國朋友!”胡薩姆對我說道。我感動不已,為了這首“聽不懂”的中文歌,我逐字為他們進行了糾音。
一周后,彩虹合唱團在大馬士革歌劇院參加了一場音樂會,曲目正是《牧歌》。合唱團穿著統一的服裝,甚至還誠意滿滿地選取了草原、長城、長江等作為演唱時大屏幕的背景。
雖然臺下的觀眾不多,但是大家都非常投入,用力地“咬”出了每個音節。或許是因為時間太短,糾音次數太少的緣故,他們的中文發音依然晦澀難懂。看著胡薩姆陶醉地指揮,我想起了他在排練那天說的一段話:“雖然我們不會中文,但是唱這首歌我們很快樂。也希望這首歌給中國朋友帶來歡樂。更期盼局勢早日穩定,我們可以學會更多外國朋友能聽懂的外語歌,大家互相學習,一起快樂地唱歌。”
這一幕常縈繞在我眼前。是啊,文化交流,蘊藏著自發性、超越性的基因,即使是在戰火紛飛的敘利亞。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共建“一帶一路”,離不開政治互信和經貿合作,人文交流同樣也不可或缺。就像我們總是會“好奇地”打量幾眼陌生人一樣,不同國家乃至不同文明的交往,也是從對彼此的好奇與興趣中慢慢發展起來的。
(作者為本報前駐敘利亞記者)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17日 22 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