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7-05-02 08:32:05
新華社發
法國外交部大樓亮燈紀念《羅馬條約》簽署60周年。新華社發
困,則思變。當英國第一個離開歐盟后,歐洲開始逐步探索一種可供調和的地區運作模式:一方面延續區域合力與統一的形式,另一方面突出個性化與多樣性,更好地應對危機帶來的沖擊。如此,就有了所謂“多速歐洲”的概念。“根據需要,以不同的節奏和程度朝著統一方向共同行動”,新簽署的《羅馬宣言》對“多速”這樣表述。顯然,多速發展并不排斥一體化。為了延續歐洲一體化進程,拿出靈活性和開放性也許更重要
不求同步,但求同向
鄭春榮
紀念《羅馬條約》簽署60周年歐盟特別峰會3月25日在意大利首都羅馬結束并簽署《羅馬宣言》。宣言雖然強調要增強歐盟27國的一體性和團結性,但也承認,在必要的時候,各成員國可以以不同的步伐與力度行動。宣言在歐洲一體化歷史上首次明確要踐行“多速歐洲”。
“多速歐洲”強調時間上的差異性,是指在所有成員國確定共同目標的基礎上,一些有能力和意愿的成員國先行一步,而其他成員國隨后跟進。這一概念并非新鮮事物,而是歐盟內久已存在的現實,例如并非所有歐盟成員國均是歐元區或申根區的成員。而且,在《里斯本條約》中也有構建“多速歐洲”的一體化機制,即“增強合作”機制,它使得一些國家能夠在非歐盟專屬權限的某些領域率先前進,例如在離婚法或設立歐盟專利等領域。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歐洲共同體陷入一體化困境之時,就有法、德、英等國政治家提出“雙速歐洲”“可變幾何”和“菜單式歐洲”等多個差異一體化模式。但是,直到英國“脫歐”前,“多速歐洲”只是被作為一種不得已的例外安排,公開主張“多速歐洲”還面臨政治不正確的嫌疑。輿論一直擔心,公開說“多速歐洲”會破壞歐盟內的團結,從而可能造成核心國家與外圍中小國家之間的分裂。
如果說以往“多速歐洲”曾是一個貶義詞,如今,它卻帶來一種希望。無論是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還是德國總理默克爾,認為“多速歐洲”正是歐洲未來的機遇所在。容克在歐盟未來白皮書中列出了歐盟未來發展的5種情形,從“去一體化”到“全面深化一體化”,不過他最青睞的現實選項也是“多速歐洲”。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多速歐洲”方案的疑慮并未發生改變:《羅馬宣言》一度難產,原因恰恰在于尤其是東歐國家對“多速歐洲”的表述懷有戒備與疑慮。它們擔心,一個由西歐國家組成的“核心歐洲”,或是一個更為深入一體化的歐元區會將其排擠到邊緣地帶,甚至會形成東西歐間的一道新“鐵幕”。
然而,“多速歐洲”這裝在新瓶中的舊酒還能飄出暗香,實為歐盟當前面臨的殘酷現實所致。在《羅馬宣言》中,各國領導人將“多速歐洲”的因勢而為,歸結于歐盟及其成員國所面臨的,包括地區沖突、恐怖主義、難民潮、貿易保護主義以及社會經濟上的不平等在內的諸多嚴峻挑戰。尤其英國“脫歐”對歐盟27國是一個刺耳的“警醒鈴”,它使成員國認識到,如果依然故我地謀求形式上的“緊密聯盟”,而不是實質上的發展,就還可能有國家脫離歐洲大家庭。與其如此,不如正視歐盟內異質性日益加劇的現實,允許成員國根據本國的意愿和利益有選擇地參與一體化進程。
從另一個角度看,“多速歐洲”獲得公開名分,也是德、法、意、西等核心國家的一種策略。尤其是德國在應對難民危機中,深感維謝格拉德集團(成員包括波蘭、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4國)在落實歐盟難民配額問題上的阻撓,本來擔心“多速歐洲”方案會加強歐盟內離心力的德國總理默克爾,被迫轉為積極的倡導者。如果將“多速歐洲”方案上升為與一體化并行的新常態,像維謝格拉德集團這樣的歐洲一體化阻撓者也就失去了要挾的籌碼。
“不求同步,但求同向”,是歐盟痛定思痛后的領悟。“多速歐洲”似乎正在成為歐盟及其成員國的新共識,但真能推動歐盟一體化前行嗎?顯然,這種模式的踐行會使歐盟各國無需再掩飾自己的利益訴求,它們會更加策略地尋求將自身的問題和負擔歐洲化,把收益保留在本國層面。因此,“多速歐洲”只是歐盟分隊小步前進的代名詞,期望它給歐盟帶來徹底的變革并不現實,也許還會加劇歐盟紛繁復雜架構,給歐盟公眾帶來更多疏離感。
(作者為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歐盟需要3.0戰略不斷壯大
克勞斯·賽格博斯
歐盟即便“多速”前進,仍然面臨著眾多挑戰,解決起來殊為不易。最嚴峻的問題有如下7個:
一、歐元危機未解,不同國家主權債務問題嚴重程度不同,預算習慣各異。對此要么進一步加強一體化,要么將歐元區分成南北兩部分——這需要全民公投才可能進行,而一旦付諸公投,后果就難以預料。
二、恐怖主義能在任何時間發生在任何地點。新式恐怖主義的目的是盡可能吸引注意力,獨立于政府控制的西方媒體卻給予了它們所需要的關注。
三、移民缺乏管控。歐盟要保護真正有需要的移民,同時嚴格限制勞工移民。讓較不發達的國家輸出中產階層,無助于解決這些國家的問題。
四、由于其兼并政策,俄羅斯目前受到西方國家制裁。只有烏克蘭危機真正得到政治解決之后,才可考慮解除制裁。
五、貿易是歐盟的核心利益,沒有穩定就沒有貿易。所以歐盟要維持和擴大地區穩定,也要反對貿易保護主義。
六、歐洲建立在規則之上。當前的危機存在著瓦解這些共同規則(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的危險。作為歐盟最重要的成員國之一,英國“脫歐”使歐盟的外交和安全政策被削弱,經濟領域的自由主義政策也受到嚴重影響。此外,今后幾年歐盟的行政力將被“脫歐”談判所牽制。談判必須保證雙方公平,同時避免造成這樣一個印象:即“脫歐”是一個令人滿意的結局。需要讓所有想離開歐盟的成員國都必須意識到,他們不能隨心所欲而且始終享受特權。
七、民粹主義抬頭的原因,是人們在全球化中迷失方向,對全球化的某些結果感到恐懼。民粹主義者為復雜問題提供的不過是簡單化的應對方案。這是錯誤的。但人們選擇相信它,使其具備在選舉中獲勝的力量,對民主體系造成沖擊。
為應對歐洲的困境,有人建議擴大聯盟彈性。某種意義上,申根協議、都柏林協議和《穩定與增長公約》都建立在多速一體化的理念之上。這一理念如今獲得新動力,并得到德國政府的支持。一些專家建議考慮模塊化方式,也就是在一些共同的責任基礎上,允許某些國家在某些政策領域的融合速度快一些,另一些國家則慢一些。這可能是開給歐元區的“有效藥方”。
雖然存在各種危機和挑戰,歐盟依舊是個成功的案例。60年前成立的時候,它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歐洲發生戰爭,這個目標取得了成功。聯盟在很多政策領域都實現了一體化,歐盟成為國際政治舞臺上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盡管第一次有國家決定離開這個集體,但希望加入歐盟的國家仍然排成長隊。
要度過歐盟歷史上最嚴峻的時刻,我們首先需要及時地明確所面臨的挑戰,避免每一個對策的修正都需要在某些國家經歷令人尷尬的全民公投。其次,歐洲必須設計出更具說服力、吸引力或更“酷”的敘事方式,增強歐洲公民特別是年輕一代的歸屬感。第三,歐洲需要承擔新的地緣政治角色,負起新責任。德國、法國、波蘭(或者在英國協同下)發揮領導作用。歐盟需要大幅增加國防開支,參與國際行動。
最后,歐盟需要新的推動力。我們艱難地意識到,決策者和民眾往往只有在遭遇外部嚴重沖擊時才會反思改革。我們目前需要歐盟3.0戰略。在二戰及冷戰結束之后,在“9·11”事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和伊斯蘭極端主義崛起之后,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我們承受不了讓歐盟這個獨特的歷史性嘗試失敗的風險。我們必須讓成員國更主動地把主權統一起來,讓歐盟繼續生存、不斷壯大。
(作者為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全球政治中心主任,本報記者管克江翻譯整理)
區域一體化向務實方向調整
東 艷
隨著歐洲一體化不斷擴容,成員國間合作不斷深化,在對外經貿合作方面,歐洲發出的統一聲音,使其具有較強的談判實力和全球影響力。不過從內部來看,歐盟成員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性日益顯著,各成員國雖然通過讓渡一部分國內管轄權,獲得了區域統一政策收益的權利,但趨同的政策背后,各國的利益訴求并不趨同,其內在的矛盾性日積月累。
“多速歐洲”是應對歐洲經濟發展差異性的政策選擇。近年來,歐洲一直處于債務危機后的恢復期,持續低迷的經濟形勢讓歐洲一體化的內在矛盾更加凸顯。換句話說,歐洲經濟發展中的非對稱性與非同步性日益明顯。
從經濟增長態勢看,德、法等國對歐洲經濟穩步復蘇發揮著積極的引領作用;曾陷入歐債危機的國家經濟走勢呈現分化狀態,愛爾蘭、西班牙和塞浦路斯復蘇態勢較為強勁,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臘的復蘇進程趨緩。非歐元區國家的平均經濟增速高于歐元區國家,如羅馬尼亞、瑞典、波蘭和保加利亞等國的經濟增長速度較快。
鑒于此,“多速歐洲”倡導的不同步伐與速度的行動,有利于提升歐洲經濟的整體效率,促進經濟復蘇進程。
“多速歐洲”也為未來全球區域經貿合作方向提供了一條探索路徑。當前,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的發展正處于調整時期,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的停滯,英國“脫歐”等一系列沖擊,表明區域一體化過度發展累積的風險正逐步顯現。全球價值鏈的發展,需要更加深度的區域一體化,而更加深度的區域一體化,則要求更加集中的共同政策,這進一步削弱了各國的獨立的貿易政策的制定權。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區域一體化越來越多的承載了超越其能力的使命,如促進地緣政治競爭、倒逼發展中國家改革、保證國家安全、承擔國際規則競爭等等,甚至還讓貿易協定替代一部分傳統軍事協定的功能。
區域化的縱深發展使其一體化內在的矛盾逐步顯現。這些變化要求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需要根據新形勢進行調整,融入更多新的區域治理模式和治理理念。“多速歐洲”為迷霧籠罩的全球和區域經貿合作提供了可供選擇的發展思路,區域一體化要從追求全方位、大范圍、高水平、統一性的一體化,向更務實的方向調整;從過多強調一致性向多樣性轉變,從過度強調規模發展向質量提升轉型。各國可以在對所承載的責任和享受的利益進行權衡的基礎上,選擇參與一體化程度的深淺。
不過,歐盟內部對于“多速歐洲”方案仍存在意見分歧。法、德、意和西班牙支持該方案,希望破除掣肘,加速發展。而東歐國家希望繼續搭乘快車,分享歐洲統一市場帶來的諸多收益。“多速歐洲”在行進中需要防止歐洲的碎片化發展,需要繼續發揮歐洲一體化在促進規模經濟、貿易創造、投資創造、促進競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從歐洲對外關系來看,傳統歐洲具有較為統一的對外政策,而調整了進程的歐洲,其對外政策的不確定性提高,可能增加其他國家與歐盟進行合作的復雜性。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中歐需要雙邊與多邊有效互動
任 琳
有人認為,歐盟作為一極的影響力下降,國際政治格局可能受之牽動;也有人認為,歐洲一體化進程受挫,急需調整予以應對,很可能這是一個重振歐洲的歷史機遇。不可否認,國際規則正在重寫,國際格局在重構,歐洲依然是這套規則和格局中的重要塑造力。
“多速歐洲”包含主系統和亞系統,或曰“快歐洲”和“慢歐洲”。“多速”意味著整個區域內規則趨于碎片化,有的規則更強調一致性和高標準,有的規則卻相反。這兩個系統之間的經濟行為,都會面臨貿易規則重疊與交錯的問題。在“快歐洲”與“慢歐洲”之間、歐盟成員國與非歐盟成員國、歐盟與外部世界的經濟活動都會面臨一個費時、費力、高成本的“撮合規則”期。因此,急需警惕這些規則對我們的貿易、投資等相關領域可能帶來的談判與交易成本,避免因不熟悉規則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調整過程中的歐洲,很可能出現保護主義情緒蔓延,這會進一步妨礙經貿領域內的信任塑造。按照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候的協議,在加入該組織滿15周年,中國將自動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然而,在去年12月11日,事件的進展遠非想象中的順利。即使在與中國的經濟合作中獲取了大量利益,歐美發達國家仍然欠中國一個說法: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
特別是近兩年,隨著保護主義思潮在西方世界蔓延,發達國家把矛盾轉嫁到中國,無視世界經濟復蘇長周期現象和發達國家內部的結構性矛盾,一味指責中國經濟的“溢出效應”是眼下之困的源頭。這種趨勢非常不利于在經貿等領域塑造相互信任。
圍繞充滿不確定性的全球性問題,開展中歐對話,進行共同治理的必要性越來越高。一些我們未曾設想或未曾充分認識到的因素都可能成為危害社會穩定的潛在威脅,例如恐怖主義行為。未來世界將面臨大量治理難度非常高、非常規性強,以及不可預知的問題與挑戰。僅憑任何一個國家之力難以應對,需要合作治理。
本著中歐雙方存在共同利益的基調,求同存異,謀求對話與合作,對雙方來說都是明智之舉。中國的態度與立場始終是開放的,擁抱外部世界。中國外長王毅曾表示,“我們也愿意同歐洲共同提振世界經濟、完善全球治理,促進經濟全球化的健康發展。”此外,歐美關系如何走向對世界格局帶來的輻射影響也不容忽視。特朗普的歐洲政策目前仍具有不確定性,加之此前較為情緒化的表態。歐美關系的走向,是否選擇戰略收縮,都會影響到歐洲安全、中東和北非的戰略穩定等諸多問題,進而影響世界格局。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不管未來的走勢如何,中國有必要建立多套對策方案和預警機制,在中歐關系中實現雙邊與多邊關系的有效互動。用雙邊求穩定,用多邊方式求降成本。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