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網
2022-11-08 09:23:11
黃萌萌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1月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率領12名德國跨國企業高管代表團訪華。此訪是朔爾茨就任德國總理以來首次訪華,也是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歐洲國家以及G7國家首位來訪的領導人。朔爾茨此訪,釋放中德交往積極信號,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以中德高層交流為引領,確保雙邊關系不會偏航。
2022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中德都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中德關系更是中歐關系的領頭羊。在全球可持續發展領域,中德攜手共同承擔國際責任,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近年來,中德綠色商品貿易總額占中歐綠色商品貿易近四成。
在經濟領域,中德高度嵌合。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德貿易額不降反增,2022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更是超過100億歐元,創20年新高。特別是大眾、寶馬、奔馳與巴斯夫等德國大型跨國企業對華直接投資占歐盟對華直接投資總額的近三分之一,在華市場銷售額均占其全球營業額的30%以上。此次申請加入朔爾茨訪華團的商界人士約有100人,但最終確定的12名代表大多來自深植中國市場的德國大型跨國企業,試圖通過此訪維護其在華貿易網絡與供應鏈穩定,推進務實合作,獲得更優市場條件。
朔爾茨訪華距離上次德國前總理默克爾訪華已過去三年。然而,新時代的中德關系也面臨一系列挑戰。一是國際權力對比加速變化,中美貿易爭端激烈、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供應鏈中斷、烏克蘭危機、能源供應、通貨膨脹等問題沖擊著歐洲與全球秩序;二是在大國關系中,美國因素在中德關系中的比重上升,新時代的中德關系展現出多維性與復雜性特征;三是在德國國內,朔爾茨領導的三黨執政聯盟嘈雜之音如影隨形,德國政界與經濟界的對華立場也并不一致。
朔爾茨此次訪華在德國國內引起極大關注。特別是在10月底批準中遠集團收購德國漢堡港股權的事項上,德國總理府力壓綠黨執掌的德國外交部和經濟部對華“價值觀外交”的強硬勢頭,掌舵中德關系發展的“務實性”方向,最終通過了24.9%的少數股權收購方案。
朔爾茨訪華意在促進中德坦誠交流。德國不能和中國脫鉤,也不能任由經貿關系“泛安全化”。此外,在歐洲的“多事之秋”,德國經濟界也難以承受對華脫鉤成本。德國作為出口型國家,受益于全球化與自由開放的全球經濟秩序,供應鏈回流、提高對華貿易壁壘等“去全球化”措施都將為德國經濟帶來負累。德國伊福經濟研究所(Ifo)公布的數據顯示,若德國產業鏈從中國回流至德國本土,德國GDP將損失10%;若中歐爆發貿易戰,中國采取反制措施,德國承受的經濟損失將是英國脫歐的六倍。
出訪前,朔爾茨發表署名文章闡明其來訪目的。一是在變化的國際環境中尋求對華交往新路徑;二是明確中國是德國和歐洲重要的經濟和貿易伙伴,德國無意實施對華“脫鉤”,也無意參與所謂的“陣營對抗”,而是尋求多元化的產業鏈供應鏈與亞洲伙伴關系,降低單方面依賴導致的供應鏈風險;三是繼續推進德國企業在華市場準入、知識產權保護等待遇;四是在全球抗疫、反對使用核武器、應對氣候變化以及緩解全球糧食危機等全球治理議題上明確對華合作的必要性,表示該領域需要中國的積極參與。
實際上,中德兩國在多極化的國際格局,反對陣營對抗、歐盟戰略自主、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確保供應鏈穩定以及在共同承擔全球治理責任上早有默契。此次會晤中,中德雙方坦誠溝通,在繼續推進兩國企業投資合作,加強在氣候環保、生物多樣性、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促進糧食安全、反對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等全球問題上形成共識。由此可見,相互尊重,照顧彼此核心利益,堅持對話協商,抵制陣營對抗、泛意識形態化等因素的干擾,是中德關系行駛在正確軌道上的前提條件。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晤德國總理朔爾茨時引用了德國前總理施密特的一個觀點,“政治家應當以寧靜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以勇氣改變那些能改變的,用智慧分清其中的區別”。朔爾茨來訪前曾言,期待在符合中德雙方利益的領域繼續尋求合作,在有爭議的領域對華坦誠交流。在大國博弈日益激烈的國際環境中,中德關系仍具有較強的韌性,務實派政治家有意愿,也有能力保持交流,減少誤判,確保雙邊關系行穩致遠。(責任編輯:安然 樂水 宇馨)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