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聲在線
2019-04-24 06:27:04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曹嫻
浩渺的宇宙承載著人類的永恒夢想,商業航天已成為當下的熱門話題。
4月23日,以2019年“中國航天日”為契機,中國宇航學會、中國航天基金會、國防科工局經濟技術發展中心在長沙聯合舉辦2019年中國航天大會·商業航天產業國際論壇,聚焦融合國內外商業航天先進技術理念,探索發展未來宇航科技,共商我國商業航天的發展。本屆論壇由國家航天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未來宇航研究院承辦。
“航天的蛋糕越來越大”
中國航天基金會理事長吳志堅認為,商業航天發展的勢頭勢不可擋。
從經濟規模來說,2018年全球的航天經濟收入將達到4000億美元,而來自于商業航天的收入將達到3300億美元。
從技術發展來看,商業航天的發展帶動了航天一些新的技術突破,比如火箭的回收和重復使用,3D打印技術讓衛星在軌修理成為一種可能等。
吳志堅用“百舸爭流、千帆競發”形容我國商業航天的發展態勢。目前,國內從事運載火箭的商業企業49家,其中國有企業8家,41家為民營企業;長沙有10家,北京12家,廣東11家,西安10家。從事衛星制造的企業中,有15家企業的衛星制造總規模將達到千顆以上。
但是,我國商業航天發展中還有不少問題。吳志堅認為,比如思想觀念需要轉換,商業航天發展除了以技術推動,還要注重市場需求;政府在規劃引領、法律規范之外,還需加強市場開放、技術成果轉移;民營企業要以創新為本,目前很多商業航天企業技術的積累還不夠。
“商業航天大有發展,實質是航天大有發展,航天的蛋糕越來越大。”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孫為鋼認為,人們對航天的需求在增加,航天的市場在不斷地擴大,從單一的為國防服務轉向為國防和社會服務,從單一的國家用戶轉向為多元化的用戶發展。
未來宇航研究院在論壇上發布了2018中國商業航天產業投資報告。報告顯示,2015年前,國內航天企業數量大概在80家左右,至2018年底達到141家,數據表明在政策的開放和鼓勵下,有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和資本將目光聚焦到了商業航天這一市場。
2015年以來,國內民營資本開始加速進入航天領域,掀起了一輪商業衛星創業的熱潮,微納星空、零壹空間、天儀研究院等企業開始嶄露頭角。目前,國內已經發布的星座計劃達到20多項,涉及衛星數量3100多顆,如果以每顆衛星3000萬的投入來計算的話,那么到2025年我國商業衛星平均規模將達到250億元,潛力非常巨大。
報告認為,商業航天市場目前還處于發展前期,與互聯網發展前期基礎設施建設階段十分相似,未來有望像互聯網產業一樣迎來爆發式增長。
太空產業并不遙遠
戶外很多領域沒有信號,遇險者如何第一時間將求救信號發送出去?本屆論壇上,LIVALL(力沃)、天儀研究院、靈動飛天3家企業共同發布了天基物聯網智能頭盔戰略。
據介紹,通過這款頭盔所連接的天基物聯網救援衛星系統,可利用微小衛星試驗載荷來收集地面終端發布的救援信號,然后將信號發回控制中心,從而盡快開展救援。目前,該系統還在試驗階段,一旦成功,將為微小衛星在救援領域的應用開創一個新思路,探索商業航天的B2C模式。
隨著人類探索宇宙的步伐加快,太空變得不再遙遠,全社會正在享受太空活動創造的產品和服務所帶來的便利,生產生活方式產生許多新的變化。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空間工程部部長張兆勇表示,人類探索、開發、利用太空而誘發的全部產業活動均可納入太空產業范疇。縱觀全球態勢,面向未來發展,太空產業的發展熱點集中在太空運輸、衛星應用、太空制造、太空農業、太空采礦、太空旅游、太空醫療等領域,覆蓋范圍從地球到近地軌道再到深空拓展。
太空產業近期的盈利點主要源自太空運輸與衛星應用,隨著商業發射服務需求的增加及低成本運載系統、新型衛星平臺等航天研制的推進,太空基礎產業領域的盈利空間將不斷擴大。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