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聲在線
2019-05-06 06:36:05
破解“蜀道難” 幸福在腳下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劉躍兵 通訊員 何順
5月3日,祁陽縣肖家鎮龍凼村鳥鳴歡暢,湍急飛瀑下游客如織。村支書劉福元欣喜地對記者說:“改善基礎設施,青山綠水變成了金山銀山。”
2015年以前,用“蜀道難”來形容龍凼村的出行難很貼切。龍凼村位于祁陽最南端,林地面積3.8萬畝,人均耕地面積0.37畝,全村162戶58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014年有62戶、貧困人口158人,是省級深度貧困村。
然而,龍凼村森林覆蓋率達95%,古木成群,還有兩處落差100多米的瀑布,一處7口深潭相連、形似釀酒缸而被稱為“七壇海”的景點,旅游資源十分豐富。
劉福元說,人們都說龍凼村美,可我們出門就翻山,到鎮上都要3個多小時,手機信號時有時無。
“必須向落后的基礎設施‘宣戰’!”2015年以來,永州市公安局、祁陽縣殘聯、祁陽縣慈善總會等單位進駐龍凼村扶貧,向全村父老鄉親莊嚴承諾。
各方努力修致富路
5月3日一大早,龍凼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周三寶接到旅游包車電話,把小轎車里外認真檢查了一遍。
2015年,周三寶見陸續有人慕名到龍凼村觀賞瀑布,便東湊西借1萬多元,購買了一輛二手面包車,從肖家鎮把游客送到村里。
周三寶對記者說,然而路實在難走,開了兩年面包車,沒賺到什么錢。
駐龍凼村扶貧工作隊把修通進村公路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反復征求村民的意見,請上級領導來村里召開現場辦公會,一個個問題迎刃而解。彎道改直、拓寬砂石路、鋪瀝青,2018年,從肖家鎮通往龍凼村的14.5公里公路提質改造、自來水建設工程全面動工,駐村扶貧隊隊長李曉光等每天堅守在工地上,與村民代表一起監督工程質量,督促工程進度。
公路建設需要拆除村民們房屋、占用南竹林等,大家主動配合,不要賠償。村民張棉和對記者說:“這是致富路,我們能提什么要求?”
2018年下半年,進龍凼村的公路提質改造竣工,開車從祁陽縣城到龍凼村縮短到1個半小時左右,寬帶網絡也進了村。近日,祁陽縣還開通了縣城到龍凼村的公交車。
貧困戶當上小老板
“呼吸負氧離子,聆聽瀑布聲聲,看古木蒼翠,所有的工作壓力、浮躁的情緒瞬間煙消云散,下次還要來。”在龍凼村的瀑布下,長沙游客李進宏對記者說,他把拍攝的照片上傳微信朋友圈,瞬間不少人點贊。
劉福元向記者報喜:“去年下半年以來,來村里的旅游觀光團、健身團等明顯增多,旅游人數每月增長近10%。”
旅游興旺,村民致富有望。周三寶注冊成立了勞務服務公司,把原來的面包車換成了小轎車,每天都有游客打電話給他,包車來龍凼村旅游。他笑著對記者說:“過去閑,現在忙。”
記者來到貧困戶張紹武家,他正忙著招呼客人。去年,張紹武見游人越來越多,開了一家農家樂,他在院子后面的山上養土雞,用土榨的茶油炒菜,山泉水釀酒,名氣越來越大。張紹武說:“大家口口相傳,不少游客直接來我店里就餐呢。”
加工山貨走俏市場
在龍凼村“龍之源”原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村民們忙著加工竹筍。52歲的鄧卿明說:“我們按傳統方式加工的竹筍,不但游客喜歡,而且還賣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供不應求。”
2017年以前,鄧卿明一直在外面做生意。他說:“過去因為村里交通等基礎設施太差,我不得不外出闖蕩,現在條件好了,我們都爭著回來創業。”
據鄧卿明介紹,龍凼村的竹筍資源豐富,年產量達10萬公斤,“龍之源”原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每天到各家各戶收購新鮮竹筍,加工后外銷。目前,合作社安排20名貧困人口就業,2018年,他們人均增收1500余元。貧困戶唐繼龍告訴記者,上個月光鮮筍就賣了3500多元。
同時,在扶貧后盾單位的支持下,龍凼村發展起種植獼猴桃、茶葉、竹筍和養土豬、土雞、黑山羊“三種三養”產業。
村民目睹龍凼村的發展,喜在心里。60多歲的李仲貴等村民,每天義務清掃進村公路;不少村民在路旁擺了免費的茶水攤,還自發建起了旅游愛心驛站。
2018年,龍凼村實現人均純收入5000元,同比上年增長1500元,村集體收入達8萬元。預計今年實現整村脫貧。
■蹲點感言
幸福的路就在腳下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大家都不陌生,對龍凼村發展而言更貼切。
記者在龍凼村看到,一是修好了進村的這條致富路,二是發展好了產業的致富路。從以前村里到鎮上3個多小時,到現在從縣城到村里僅1個半小時左右;從山貨無人問津,到如今走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龍凼村發展日新月異。
習近平總書記說,幸福是干出來的。有了黨的精準扶貧好政策,有各級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同心同德、想事干事,幸福的路就在腳下。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