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4日訊 4月24日,山東省東西方比較文化學會在濟南舉辦“齊魯文化與一帶一路”系列文化講座第三期,山東省齊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鞏曰國教授以《齊文化的歷史貢獻與當代價值》為題發表演講。本期講座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策劃,以使聽者更加堅定文化自信、強化文化擔當為初衷。
鞏曰國先生在講座中對“齊文化”作了專業界說。他指出,“齊文化”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是指“齊國文化”,即先秦齊國形成的地域文化;廣義的是指“齊地文化”,即齊地人民創造的地域文化。鞏博士認為,山東齊地熱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秦漢以降,齊文化在主流文化構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齊文化歷久彌新,具有鮮明而獨特的當代價值。齊文化所蘊含的“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的務實變革精神、“尊賢智,尚有功”的尊賢尚功精神、“萬國通商,百家爭鳴”的開放包容精神,對于當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于當今世界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具有積極的借鑒價值。
鞏曰國提煉并具體闡述了“齊文化五大歷史貢獻”。其一是經濟貢獻:齊國是春秋戰國時期最早大量生產與使用鐵器的國家,是我國最早出現的絲織業中心,是絲綢之路的主要供貨地之一。其二是軍事貢獻:齊國兵學甲天下。《孫子兵法》被譽為為“世界古代第一兵書”、“兵學圣典”,已被譯成日、英、法等十余種文字,出版了數千種專著,是古今中外除《圣經》外流傳最廣、常盛不衰的典籍之一。唐太宗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其三是學術貢獻:齊國都城臨淄創設的稷下學宮,是中國歷史上創辦最早、規模最大的國辦大學堂,是戰國時代的思想文化中心,其兼容并包、獨立自由的學術精神是中國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其四是科技貢獻:《考工記》是我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手工業技術專著,書中記載了車輛、青銅器、皮革制品、絲織品、玉器、陶器、弓箭等器具的生產加工技術與標準。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稱其為“研究中國古代技術史的最重要文獻”。其五是政治貢獻:齊文化在秦漢帝國建構中起到了至為重要的作用,齊人鄒衍五德終始說是秦朝立國的思想依據,齊地黃老之學是漢初無為之治的理論基礎,齊地公羊學與陰陽五行學說是董仲舒新儒學的重要來源。
本次講座,是山東省東西方比較文化學會“齊魯文化與一帶一路”系列文化講座第三講。學會會長宋懷謙稱,作為山東省唯一以“東西方比較”為定位的省級文化學會,把齊魯文化放在世界文明的視野和人類歷史的縱深進行比較研究以發現其更具特色之美,把齊魯文化面向世界不同文明的國家和地區進行有效的傳播和交流互鑒,并最終將齊魯文化與“一帶一路”倡議相結合做好踐行文章是學會義不容辭的神圣使命。據閃電新聞記者了解,學會一直以來堅持舉辦“齊魯文化與一帶一路”公益性系列文化講座,已在北美、歐洲等地區相繼開設了辦事處,今后也將有更多努力和創新探索。
本期講座,由山東省供銷社農產品有限公司協辦。
鞏曰國博士現任山東理工大學齊文化研究院任副院長,多年深耕于齊文化領域,著述頗豐,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多項,尤其在管子學史、稷下文獻研究等齊文化研究關鍵領域頗有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