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考古工作成果豐碩、亮點紛呈
2022年,全省考古工作者以迎接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為主線,奮力拼搏,開拓創新,考古事業發展書寫濃墨重彩的篇章。概括起來,有四大工作亮點:
第一,考古機構隊伍不斷壯大。省文化和旅游廳文物保護與考古處分設為文物古跡處、考古處,并為廳直屬4個文博單位增加編制103個,為9個文物重點市各下沉編制3個,為20個文物重點縣各下沉編制4個,要求有關市縣相應配套增加。各市文旅局積極爭取當地編辦支持,煙臺市文旅局率先設立了考古科,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改建為考古研究院并增加編制,淄博、東營、煙臺、濰坊、濟寧、臨沂、德州、聊城、菏澤等市成立了市級考古專業機構。省文化和旅游廳、省委組織部等6部門印發《山東省文化和旅游領域人才隊伍建設若干措施》。省廳印發《山東省青年文博人才培養項目實施辦法(試行)》,對引進或取得資格的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一次性給予5萬元獎勵。去年我省有6人獲得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資格。開展世界一流考古機構創建,山東成為國家文物局初步確定的10個世界一流考古機構創建省份之一。
第二,“海岱考古”品牌持續擦亮。一是考古項目成果豐碩。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5階段課題項目、“考古中國”項目扎實推進,滕州崗上遺址入選202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全省入選累計達到20次、項目23項,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作出批示表示祝賀。組織實施的跋山遺址、臨淄趙家徐姚遺址、臨淄區南馬坊戰國大墓、濟南元代張榮家族墓地等4個考古發掘項目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32項初評名單。其中,臨淄趙家徐姚遺址、濟南元代張榮家族墓地兩個項目進入22項終評名單。章丘焦家遺址、臨淄稷下學宮遺址等也取得重要發現。還組織完成了“靖遠”艦遺址水下考古調查及2項陸地涉水文化遺產調查項目。二是考古研究取得新成果。各考古機構加大資料整理研究力度,出版了《海岱考古十四輯》《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山東段文物保護卷》等10余部考古報告和專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組織年輕業務骨干在《南方文物》刊發10篇研究論文。開展線下、線上學術交流,舉辦“考古中國”考古研究項目推進會、山東省涉水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學會會員會議暨環渤海水下考古論壇、山東石窟寺考古與保護學術研討會等活動,促進省際間考古機構合作與交流。三是考古科研基地和工作站建設取得新進展。山東省文物保護科研修復工場啟用,省考古院、水下考古中心、修復中心進駐,科技考古、文物保護修復實驗室陸續建成使用。北京大學、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臨淄區人民政府共建北京大學山東臨淄田野考古教學實習基地投入使用,依托基地成功舉辦了國家文物局2022年度田野考古實踐培訓班。魯中南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中心建設獲省發改委批復立項,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茌平工作站、省水下考古中心煙臺工作站掛牌。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山東分庫)在淄博市臨淄區建立并掛牌。
第三,考古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度持續彰顯。一是全省16市全部出臺“先考古、后出讓”實施意見。全省文物工作會議要求各地抓緊推進落實“先考古、后出讓”制度。到去年底,全省16市印發了“先考古、后出讓”制度的實施意見。二是國有建設用地區域性文物影響評估扎實推進。組織考古專業機構實施淄博市經濟開發區、沂源縣經濟開發區、濟寧市兗州區顏店新城等3項國有建設用地區域性文物評估工作。淄博市沂源縣高質量完成經濟開發區國有建設用地區域性文物影響評估項目,具有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第四,考古成果轉化利用成效顯著。組織開展國家、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創建工作,公布19家首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單位,其中6家正式掛牌。各考古發掘工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公眾考古活動,去年累計舉辦70多場次。加大考古宣傳力度,中國文物報以《新時代,山東擦亮“海岱考古”品牌》為題,兩聯版刊發十八大以來山東考古成就;省廳和山東廣播電視臺聯合制作的文史探索類節目《文物里的山東》分10期在山東電視文旅頻道播出;大型考古紀錄片《城子崖》分三期在中央電視臺、山東電視臺播出;與濟南日報報業集團實施“海岱考古大家談”口述歷史欄目;利用網絡新媒體及時推介考古工作新成果。多形式、全方位的宣傳引起社會熱烈反響,全面展現了山東考古成就,凝聚起具有海岱氣派的山東考古精神。
2023年,著力擦亮“海岱考古”品牌,推動全省考古工作高質量發展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國家文物局今年將在山東省召開全國考古工作會議。以此為契機,全力做好2023年山東考古工作。總的要求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為主線,錨定“走在前、開新局”,主動融入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著力擦亮“海岱考古”品牌,充分發揮考古工作“印證歷史、傳承文明、促進發展、服務大眾”的重要作用,創新實干,奮發有為,籌辦好全國考古工作會議,為推動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作出新貢獻。重點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以增強文化自信為使命,在考古研究上持續發力。扎實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課題研究,有序開展重大考古發掘項目、重要涉水考古調查和海絲申遺點發掘項目,力爭取得重大考古發現和突破性科研成果。
第二,強化服務大局理念,在工程建設考古上持續發力。省級層面將出臺《山東省工程建設考古工作管理辦法》,進一步理順和規范工程建設考古管理工作,指導各市推進“先考古、后出讓”制度全面落地見效。各級文物主管部門和各考古發掘資質單位尤其是省級考古專業機構,切實增強服務意識,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文化公園、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等國家和省重大戰略部署,做好大型重點基本建設工程的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
第三,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在提升考古社會影響力上持續發力。推動文旅深度融合,著力讓文物活起來。抓好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組織開展第二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立項評定工作,到2025年實現20個省級以上考古遺址公園對公眾開放。
繼續組織實施“海岱考古大家談”口述歷史項目;依托豐厚文物考古資源,培育打造文化遺產旅游精品線路。加強考古宣傳,充分利用展覽、講座、多媒體、自媒體等多種途徑和各類媒體平臺,宣傳考古成果和新時代考古精神,把文物考古工作的好聲音傳播出去,把文物考古資源的時代價值弘揚出去,讓文物“破圈出圈”,讓遺產“開口說話”。
第四,加強考古能力提升,在創建世界一流考古機構、強化考古隊伍建設上持續發力。圍繞強化考古能力、深化考古研究、創新考古科技、加快成果應用等方面,重點實施山東考古博物館、魯中南文物保護考古研究中心考古標本庫房建設,加快科技考古實驗室建設。爭取今年下半年完成《海岱考古》期刊創刊工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要繼續統盤考慮在重點區域、重點項目開設工作站或研究室,發揮“傳、幫、帶”作用,分片幫扶、對口支援各有關地市,開展工程建設考古、考古業務指導和專業人員培訓。
2022年度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獲獎名單
1、臨淄趙家徐姚遺址
2、平度市三埠李家遺址
3、臨淄區南馬坊戰國大墓
4、濟南元代張榮家族墓地
5、山東威海“靖遠”艦遺址第一期水下考古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