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山東網
2017-05-03 16:24:05
4月28日下午,牙買加姑娘代麗婭跟隨中國山東網“Touch 山東”外國友人中國傳統文化體驗活動走進杜福莊胡琴鋪,體驗胡琴制作工藝。
在杜文源的指導下,代麗婭打磨起琴筒來有模有樣。
中國山東網5月2日訊 (記者 姜瑞麗) 在濟南鞭指巷內,坐落著一家以手工制作胡琴為主的鋪子,店面不大,卻已經傳承了上百年。4月28日,這家名為杜福莊胡琴鋪的百年老鋪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學徒”——中國山東網“Touch 山東”外國友人中國傳統文化體驗活動的忠實粉絲、在山東大學留學的牙買加姑娘代麗婭。
1915年開設的杜福莊胡琴鋪到現在已經傳承了上百年,作為第三代傳人的杜文源從18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制作胡琴,如今已經35年。在杜文源的記憶中, 他從小就是聞著木屑味長大的, 做胡琴幾十年,這股味道他無比熟悉。
杜文源說,做琴要幾十道工序,要做出一把出色的胡琴,每一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來不得半點馬虎。桌子在日積月累中的打磨中已經變得坑坑洼洼,布滿了木屑。在杜文源的指導下,“洋學徒”代麗婭打磨起琴筒來也是有模有樣。
琴桿是二胡的支柱,亦是軀干。不僅起著上連下接的支撐作用,而且對整體振動發音也有一定的影響。杜文源告訴記者,制作琴桿的材料有些檀木、烏木或紅木,最常見的是竹子。一截凹凸不平彎彎曲曲的竹子要變成一把琴桿,需要抹上蠟在酒精燈上烤軟, 然后一點點調直。
杜文源告訴記者,抹蠟是為了保護竹節不會被烤焦, 火烤的竹子稍軟, 就要一點點調直。因為竹節面積比較小, 需要用酒精燈一點點烤。火烤,調整,再烤,再調,如此不斷重復,直到竹節沒有任何彎曲,方能成為一把合格的琴桿。
看似簡單的工序,需要的是極大的耐心和細心,也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代麗婭認真體驗了這道工序,直言其實并沒有看起來那么簡單。杜文源一邊手把手教徒弟一邊說,這只是做胡琴的工序之一,做一把胡琴需要幾十道工序, 復雜得很。通常做出一把京胡需要5天,二胡則需要10天至半個月,一年下來也只能做幾十把。
有意思的是,杜氏三代人都是制琴高手,但卻不會拉琴,最多也就懂得拉琴的姿勢。盡管如此,與琴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杜文源深諳制琴的奧秘,什么樣的琴桿和琴筒好,什么樣的琴桿和琴筒搭配在一起效果好,他都了然于心。短短幾分鐘,代麗婭便在杜文源的指導下初步掌握了握琴的手勢,開始當起了師父,教起了同伴如何握琴。
作為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杜福莊胡琴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杜文源最大的心愿是能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他坦言,現在的年輕人很少能夠耐住性子學習這些老手藝,現在他正在努力培養兒子的興趣,希望兒子接過他的衣缽,把祖傳了上百年的手藝繼續傳下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