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棵菜興起一座城,“菜籃子”托起“小康夢”。
山東壽光作為“中國蔬菜之鄉”,領風氣之先,創造了設施農業的綠色奇跡,蹚出了鄉村振興的新路子。壽光故事更是中國故事,背后蘊藏著中國農業、農村、農民歷史變遷和未來發展的神奇密碼。
“壽光模式”從哪里來,未來又要到哪里去?蔬菜產業如何為鄉村振興再發力再賦能?2月2日起,四集紀錄片《蔬菜改變中國》在山東衛視播出。2月4日晚播出第三集《多彩硅谷》。
齊魯網·閃電新聞2月4日訊 在山東濰坊壽光王家留營村,50歲的菜農孫明山已經和老伴在棚里忙活了四個多小時,8000棵羊角蜜甜瓜苗,需要逐棵盤頭吊蔓。臨近正午,陽光漸強,棚內溫度陡升。種苗的感官異常敏銳,溫度和濕度的一絲變化,都會影響它們生長的心情,馬虎不得。通過控制放風口的大小,從而精確控制棚內的溫度,孫明山通過手機就能完成。
濰坊壽光王家留營村村民孫明山告訴記者,從2016年就他就開始使用霧化機,最早第一代就是在這個棚里安裝的。在孫明山和研發人員的不斷磨合中,霧化機已經更新到第四代,隨之升級的手機應用軟件,成了孫明山種棚最得力的助手。
科技更新不斷加速,孫明山也樂于嘗試新設備。設備公司人員在調試小度語音控制時,請孫明山盡量說普通話,嘗試跟設備語音交流,來遙控種植。孫明山對設備人員也提出了自己的一點想法,“你現在要想在壽光發展的話,應該最起碼讓它聽懂壽光方言?!?/p>
科技帶來的改變,體現在菜鄉的每一個大棚之中。自動卷簾機、自動放風機、智能霧化機、補光燈等智能設備已成為新建大棚的“標配”,物聯網應用率達80%,手機成為人們種菜的新農具。
靠天吃飯的經驗,逐漸被科學控制的精確所取代,這也讓孫明山有了更多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山東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創作
閃電新聞記者 董迪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