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5日訊 蟠龍梆子是萊蕪地方“撮頭子”唱腔和梆子腔相互融合而成的民間戲曲,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也是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月4日,由濟南市鋼城區委宣傳部、鋼城區文化和旅游局等主辦的“學蟠龍梆子 拿萬元大獎賽”拉開序幕,然而面對豐厚的獎金和寬松的參賽條件,兩個月的時間內,卻無一人報名,這讓蟠龍梆子劇團團長韓克,很頭疼。
34歲的韓克是蟠龍梆子的第七代傳承人,也是蟠龍梆子劇團任職近20年的“老團長”。今年2月,拿到濟南市非遺傳承人的8000元專項保護資金,再加上自掏腰包4000元,韓克決定辦一場“學蟠龍梆子 拿萬元大獎”賽,“1萬塊來學咱這蟠龍梆子,我就不信沒人學。”
電視臺、廣播、網絡,甚至是個人的朋友圈,蟠龍梆子的萬元大獎活動宣傳了兩個月,而結果卻如一記重錘狠狠地敲向韓克。
“我萬萬沒想到,現在是一個報名的人都沒有。”眼下的局面與韓克設想的截然不同。大獎賽消息發出后,不少人都來咨詢、學唱,但嘗試過后紛紛打了退堂鼓。
蟠龍梆子劇團位于濟南市鋼城區辛莊街道,地方雖小,錄音室、剪輯室、化妝間、小舞臺一應俱全。3月3日上午,學員李忠偉正在這里學習新唱段。“學蟠龍梆子有半年了,已經掌握兩三個唱段。”話畢,李忠偉展示了一段。但在韓克聽來,李忠偉的聲調、唱腔、發聲部位和技巧還沒有達到標準,而這也正是唱好蟠龍梆子的難點所在。
不同于其他梆子的高亢,蟠龍梆子音調較高,唱腔剛柔相濟,擅長真假聲混合,曾經被稱為“老婆調”,需具備相當的嗓音條件和聲腔基本功才能唱好。如今,與韓克同入第七代譜系的傳承人只有6個,基本上也都是兼職演員,隨著幾位傳承人年紀漸長,現在還能登臺演唱的只有兩三個人。
無人傳承,成了韓克心里最深的痛。尋找傳承人,也是韓克堅持舉辦萬元大賽的初衷。
生活的現實壓力,成了很多愛好者放棄蟠龍梆子的原因之一。而缺乏專業理論體系和陳舊的劇目,也成了制約小劇種發展的關鍵。2007年,韓克轉變思路,創辦了影視公司,創作了現代劇本,通過拍攝戲曲電影,將蟠龍梆子元素融入影視作品中,并從中獲得了盈利。而后,他又將收益反哺到劇團,開始對蟠龍梆子的歷史劇目進行挽救、整理。
“這是我們最后的掙扎,我保存下來了一批資料,這起碼是我的歷史使命。”即便遭遇種種困難,韓克說,他仍在想方設法將蟠龍梆子傳承下去。
對于非遺戲曲蟠龍梆子的傳承困境,濟南市民俗旅游文化產業協會主席劉學斌認為,首先要讓這種民間藝術走出萊蕪。通過現代融媒體技術傳播出去,多參加一些公益表演,大家知道的多了,自然而然喜歡的人也多了。第二,要立足市場,不能完全依賴政府對非遺保護的資金支持。劉學斌建議,可以通過企業冠名,并且將品牌作為一個定向的服務商標,使蟠龍梆子得以生存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