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萊蕪新聞網
2017-07-08 00:46:07
小暑時節的孝義河
小暑飲食
舌尖上的小暑
忌過量 勿貪涼
《黃帝內經》中關于飲食有這樣的論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意思是飲食過量,就要損傷腸胃。夏季,尤其是進入小暑后,許多市民喜歡邊喝冰鎮啤酒邊消暑納涼,不經意間就容易吃多,而且損傷了腸胃。小暑時節,飲食應以清熱解暑、健脾開胃為主,同時兼顧生津止渴和養心安神,并適當利水祛濕。在食材的選擇上,新鮮蔬菜和瓜果,如西紅柿、黃瓜、苦瓜、冬瓜、絲瓜、西瓜、酸梅、綠豆、蓮子、蘆根、鴨、鱔魚、鯽魚、鴿子、山藥、荷葉、綠豆芽、蠶豆、芹菜、桃、杏、番木瓜、椰子、牛奶、啤酒、金銀花、菊花、綠茶等。
天氣炎熱,很多人喜歡喝冷飲,這對身體健康非常不利,很容易引發身體不適,或者埋下健康隱患。
小暑農諺
小暑小禾黃。小暑溫暾大暑熱。小暑過,一日熱三分。小暑南風,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淋了伏王,一天一場。淋了伏頭旱伏尾。東南風,雨太公。東南風上不來,上來漫鍋臺。夜起東南風,下雨就不輕。六月東風當時雨,好似親娘叫閨女。云似炮臺形,沒雨定有風。早晨薄薄云,中午曬死人。太陽倒照,曬得貓叫。日頭送了山,預備洗衣衫。
養生
靜心養陽 謹防“白領病”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小暑時節,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春夏養陽”。外出要做好防曬措施避暑氣“熱在三伏”,小暑時節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所以人們應當減少外出以避暑氣。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
天氣熱的時候要喝粥,用荷葉、扁豆、薏米、豬苓、澤瀉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防暑,但是不要食用過量,以免增加腸胃負擔。
冬不坐石 夏不坐木
小暑過后,氣溫高、濕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經太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在上面坐久了,能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長時間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健脾正當時
中醫將一天分為12個時辰(一個時辰為2個小時),將一年四季又細分為“五季”(在夏秋之間多出來一個長夏,即春、夏、長夏、秋、冬等“五季”)。并認為,五臟分管五季,即:春對應肝、夏對應心、長夏對應脾、秋對應肺、冬對應腎。當令之時,時臟氣最旺,但隨著時間消逝,它會逐漸減弱到低谷,即薄弱期,如此循環往復。如果順應了身體生物鐘規律,摸準薄弱那一刻,拾遺補缺,身體就能被調校到最佳狀態。
“小暑”天氣候開始炎熱,是進入長夏的第一個節氣,是暑熱過去,開始下雨的那一段時間,氣候以濕熱為主。長夏在五臟屬脾,在時辰上是辰時(上午7點至9點)。脾表里于胃,胃在時辰上是巳時(上午9點至11點)。
上班族工作節奏過快,長時間加班熬夜,很多人無暇顧及早餐。上午7點至9點當辰之時,胃已經等了整整一個晚上,早已將前一天的食物傳輸一空,這個時候吃早餐胃會盡全力消化。如果此時不吃早飯,或者9點之后才吃,胃經興旺已過,長期不吃早餐,胃就一直分泌胃酸,過多的胃酸會腐蝕胃黏膜。餓久了,就會有胃潰瘍、胃炎、十二指腸炎、膽囊炎等危險。
上午9點至11點是巳時,這個時候是脾經當令,此時脾最活躍。脾是主運化的,早上吃的飯在這個時候開始運化。此時,工作的同時要喝杯白開水,讓脾臟處于最活躍的程度,將食物精華攝齲“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脾功能好的人,嘴唇是紅潤的。
中醫認為脾有主運化水濕的生理功能,喜燥惡濕。長夏最大的特點是濕氣太重,脾最怕濕邪來犯,它喜歡干燥一點。人體的肌肉、四肢依靠氣血津液等物質來營養,而這些營養物質的來源又有賴于脾。當脾不能提供四肢肌肉需要的營養時,就會患軟組織勞損之類的病癥。如果幾小時不停地工作在電腦旁,軟組織勞損是很常見的疾病。
此外,《黃帝內經》曰:“久坐傷肉”,意思是說,長時間久坐,不活動,周身氣血運行緩慢,可使肌肉松弛無力,而“動則不衰”,動則氣血可周流全身,使得全身肌肉尤其四肢肌肉得養。只有通過自我養護和積極鍛煉,才能得到長壽之軀。
小暑民俗
六月初六為“天貺節”。據史書記載,此節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貺”即“賜”,即天賜之節。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屬賜“冰麨”和“炒面”之因,故稱天貺節。
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伏天還可吃過水面炒面。所謂炒面是用鍋將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泄。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