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7-23 16:45:07
編者按:1902年10月,山東巡撫周馥命山東大學堂附設師范館,撥庫銀1萬兩作為開辦經費,地址位于現今的泉城路南側的原濟南貢院。1903年9月師范館從山東大學堂獨立更名為山東全省師范學堂,至此山東師范教育正式形成。
1904年8月,山東師范學堂招生,全省各縣的舉人、貢生共有420多人報考,最后錄取80余人。從科舉到學堂,從秀才舉人到師范學生,這一屆學生中,鞠思敏、于丹紱、王祝晨、劉冠三等人畢業后均成為山東教育界的知名人物。他們都很看重在師范學堂的這段學習生涯,認為選擇進入新型的師范學堂是“生命之始”,中西并舉的全新學習是他們不斷接受新思潮、新思想的啟蒙之路。
本文作者為著名教育家王祝晨先生之子,是根據王祝晨臨終前住院清醒時的敘述記錄整理而成,談話記錄的名稱為《榻前絮語》,此系其中一部分,主要講述了鞠思敏與他的同學們考入山東師范學堂之后的學習生活。
文|王恒
1904年考入山東師范學堂(1909年初改名為山東優級師范學堂)的有80多名學子,辦理完了入學手續后,齊集在“教室”(以前從未聽說過)時,個個神采飛揚,他們操著家鄉的語言,互相問候、彼此通名報姓。最讓他們奇怪的是“宿舍”,六個人一間房,很像當時街面上的客棧。他們當中有些人已經留有胡子,二三十歲的大有人在。秀才、廩生全班有六七十人,其中還有兩三位舉人,差不多都有子女,有的孩子都十多歲了。
鞠思敏
班上年齡最大的是來自膠東榮成的鞠承穎(字思敏),他當時32歲,算是全班老大哥;最小的是解放濟南后第一任濟南師范學校校長王士階(俊千),那年他17歲。選擇進入新型的師范學堂,這對他們來講是一個慎之又慎的重大決定,因為當時山東的封建勢力還很頑固,社會上流傳著“學堂是洋人開的,入了學堂,洋人就給學生換腦子換藍眼珠……”因為有洋人授課,很多家庭是不準子弟進入學堂的。他們是頂著四面八方的封建勢力圍攻、親戚朋友極力反對的壓力而堅持入學的。
開學之后,第一項任務是選舉班長。他們異口同聲喊出了“鞠大哥”的名字,鞠思敏當即發表了“就職演講”,他用濃厚的膠東腔慢吞吞地說:“大伙選中我,大概是因為我年齡最大,年輕的同學要多提醒我,別弄得全班老氣橫秋的?!贝蠹倚Τ闪艘粓F,他接著說,“大家都是拋家舍業進學堂的,不是來混飯吃的,因為我們中有些人在家鄉已是可以領取錢糧的,現在來了,都是在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號召下進學堂的。我希望大伙多多閱讀、展開討論,共同找出一個救國的方案來好不好?”
話音未落室內就響起了笑聲與掌聲,同學們贊嘆他說出了心里話,鞠思敏接著說,“我現在就執行班長的職責,從明天起,全體同學上課時,對教課的先生要稱‘教習’,有胡子的同學一定要刮掉胡子,都是年輕人嘛,不能老里老氣,先從我做起!”“別忘了,還有一門叫‘體育’課,不能再穿長袍馬褂了!要短衣長褲,沒有的,快點準備。”
鞠思敏及家人
剛剛入學兩個多星期,就發生了怪事:許多同學的親屬相繼來到學堂,要親眼看看家人來學堂讀了洋書之后,眼睛是否變藍。他們一進學堂就大哭,有的還尋死覓活。鞠思敏帶領同學熱情地幫助接待,送水送飯、噓寒問暖。這件事對大家震動很大,他們在晚間一塊討論怎樣消除愚昧,怎樣走向科學之路。
過了三個月再次選舉班長,鞠思敏以最多票數當選,副班長是王祝晨。兩人主持班務配合默契且非常愉快。
嚴復創辦《國聞報》
他們入學時正處于清王朝走向滅亡之時,更是革命洪流高漲之日。《大公報》、梁啟超創辦的《新民叢報》、嚴復創辦的《國聞報》等成為課堂讀物,只要老師未進教室,鞠思敏就引導大家討論。于丹紱被稱為“大國民”、王祝晨被稱為“二國民”,進步思潮逐漸形成。
1906年初春,已加入同盟會的同學劉冠三向鞠思敏介紹了孫中山學說,并給他《民報》看,那時是冒著殺頭危險的。他們不得不在非常秘密的環境中學習和討論。劉冠三在趵突泉的白雪樓辦了白話報館,鞠和他的同學們都成為撰稿人,宣傳革命思想,在濟南市引起了很大反響。學校當局很不滿,學堂監督方燕年以散布歪理邪說為由,要把劉冠三開除學籍,這引起了同學的強烈反對與不滿,在鞠思敏的領導下,與學校評理斗爭,校方不得不宣布收回成命。誰想到這是一個騙局:暑期放假后,方燕年還是貼出了開除劉冠三學籍的通知,待同學回校后已無法挽回。眾怒難犯,大家又展開了驅逐方燕年的斗爭,他們去政府請愿,在大街上向民眾訴說,當局不得不把方燕年調走。
山左公學后來更名為山東省立第一中學
后來劉冠三在北園大楊莊創辦起“山左公學”,他請鞠和同學一起創辦新型學校。也就在這時劉冠三介紹鞠思敏參加了同盟會,不久又介紹王祝晨、于丹紱加入了同盟會。大家展開了教學改革:課堂教學中學生可以與老師辯論,辦公室內學生可以與老師平起平坐,討論國家大事。1907年初,當局查封了山左公學,劉避風去了青島。鞠思敏不甘心,又在西公界的題壁堂重打鑼鼓另開張,公推王訥任校長,他們仍是一邊學習,一邊義務教課來推動革命。他們一生都很懷念這一實踐活動,鞠曾經說,“在這里我得到了最大樂趣”,這也是他生前創辦正誼中學的主要原因。
“學生就是學生”,鞠思敏和同學也給老師起外號,在課堂上弄個惡作劇、寫個打油詩。他們都是有經書功底的,因此對語文老師也特別挑剔,一旦在課堂上有失誤時,就會引來哄笑;有些翰林舉人做教員,但絲毫不懂教學法;還有些依靠權勢進來的紈绔子弟做教員,更是誤人子弟,他們入學不到一年趕走了四個“酒囊飯袋”教員。
寒假過后開始上課的階段,是大家最愉快的日子。同學們從各自家鄉帶來了土特產,夜晚聚在一起,吃著土特產,暢談各自家鄉的風俗人情和奇聞異事,最受大家歡迎的當數鞠思敏帶來的紅薯干。這些快樂的聚會,也成為他們后來教學內容的一個章節——鄉土教材。
王祝晨(左)、于丹紱(右)
他們深感學習機會之難得,深惡痛絕清王朝的腐朽,當然反省自己也是主要課題。大家最常討論的話題是:“一個既不能武,又不能文以治國的中學教師,怎樣蛻變為革命需要的合格教師”?在爭議與討論中,大家對教育事業的價值觀是統一的,只是在方法論上,每個人顯示出不同的個性:鞠主張不開除一個學生,而且還主張招生要晚,把別的學校落榜的都招來,把失學率降至最低點;王祝晨則主張以儒教學、以法治校,以嚴管理;于丹紱主張無為而治。
1909年年底他們畢業,1910年初去北京參加殿試,其實應該叫復試,因為在校已經考試完畢,而且也發下畢業證書。他們真正體驗了一次“晉京趕考”的全過程,更親自感受了腐敗:原來進入考場還得拿錢買通看門的,紙張墨汁都得買里面小官的,比市場上高五六倍。他們考試可以說輕松愉快,只有英語考試“試譯《原道》一篇”(唐代韓愈的一篇哲學論文)把他們難住了,他們那時學的英語是注上中國字的英語,沒有一個學好的,沒辦法,只好交白卷。
(壹點號 人文齊魯)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