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聊城晚報
2017-08-14 23:02:08
李貴才
無論是快板等曲藝說唱,還是木版年畫的刻板和印制,抑或是毛筆制作等非遺技藝,早年間,由于經濟條件不好,很多人為了糊口操起這些特殊營生,讓那個藝術匱乏時代的人們津津樂道。而隨著經濟條件的提升和藝術門類的豐富,人們不但要糊口,而且也要掙更多的錢支撐自己的幸福生活;同時,欣賞的藝術形式也門類繁多。于是,這些非遺技藝與時代出現了脫節,很少有人涉及。而在聊城,像冠縣的李貴才,東昌府區的郭春奎、張信嶺等偏偏愛好這種說書唱戲、木版年畫、毛筆制作等非遺技藝,對傳承這些非遺技藝樂此不疲。
包吃包住免費傳授快書 學習非遺技藝動力不足
8月12日,星期六,坐落于冠縣職教中心的冠縣公益曲藝學校傳出陣陣清脆的快板聲。這里,山東快書高派第三代傳人李貴才正在向學員們傳授快書和快板。
說起免費傳授非遺技藝,李貴才可謂費盡了心思。大學時代,愛上曲藝的李貴才,學會了打鴛鴦板。后來,他拜師山東快書表演藝術家高派第二代掌門人張明東。隨著快書水平的不斷提高,冠縣的這位竹板快書傳承人——李貴才邊學邊培訓山東快書愛好者。
2012年,49歲的李貴才組建了冠縣曲藝家協會,得到很多曲藝愛好者的支持。2015年,李貴才拜著名的快板書表演藝術家張志寬為師,被收為義子。2016年12月15日,冠縣公益曲藝學校開班。利用業余時間對冠縣的中小學學生免費培訓山東快書、快板的基本知識和表演技巧,是李貴才多年形成的習慣。
“山東快書和快板是古老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可冠縣掌握快書和快板的人寥若晨星,很多年輕人對這些都不感興趣。一些年輕人認為,說快板唱快書不能當吃當喝。有的甚至開始感覺挺好玩,愿學學,后來感覺學起來費工夫,來錢也太慢。所以,不久就放棄了。”李貴才說。
事實證明,根深蒂固的觀念和與現實的脫節,讓現代社會的年輕人與傳統藝術似乎隔山隔海。
“一個人被需要是一種幸福”李貴才說,在他10多年的義務培訓山東快書、快板藝術過程中,不但培養了一批中小學生,而且還培養了一批批大學生。“一些剛考進高等學府的大學生,學會快書、快板后在學校里表演,反響非常好,所以,這部分人非常愿意學,我感到非常欣慰。而一些普通的社會學員就沒有這么大的動力了”。
冠縣公益曲藝學校為了更好地傳承山東快書、快板藝術,在冠縣國冠集團林志國董事長的資助下,規定“凡是新錄取的大學生來學快書、快板的,免費培訓、免費送板、免費午餐、免費住宿”。即便這樣,很多學員學著學著就不來了,這讓李貴才感到非常頭痛。情急之下,李貴才想出了這樣的辦法:先繳納一定數量的押金,學員來上一次課,就返還一部分押金,上完全部課程后將押金全部返還。這一招真管用,在今年7月10日至16日的第二屆大學生曲藝免費培訓班上,沒有一個人半途而廢,學員們全部學到了一技之長。
足以看出,李貴才在傳承快書、快板藝術中著實費盡了心血。同時,也反映出李貴才傳承傳統藝術的艱辛和無奈。
傳承木版年畫技藝不停息 真正學會技藝的比較少
同樣是非遺傳承,與李貴才相比,東昌府區欒氏木版年畫第六代傳人郭春奎,在傳承木版年畫技藝時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為了更好地傳承木版年畫的制作技藝,郭春奎經常去中小學講授木版年畫制作課,聊城城區、開發區等10余所學校是他經常去講課的地方。3月22日,他還專門在東昌府區道口鋪中學教學樓大會議室內,向120名學生講解了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而后,讓學生們一輪輪來到講臺,郭春奎手把手地教給他們研墨、鋪紙、按刷、印制,最后出來一張印制的門神輪廓圖。
到學校公益傳承木版年畫技藝,由于受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壓力等因素的影響,真正學會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的可謂寥若晨星。
“有人教這種傳統技藝,學會的人還不多,若沒人教,可以說會的人就是零。傳承木版年畫盡管費時費力,但學習的效果不太理想。有時候當時會了,過后又忘了。即便如此,我也堅持傳承下去,否則,這種技藝會淹沒在歷史長河中。”郭春奎說,學校傳承還好一點,社會傳承,學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在郭春奎的永興堂木版年畫技藝傳習所里,郭春奎是免費傳授木版年畫制作技藝,很多人似乎來看熱鬧,真正學的沒有幾個,即便有幾個人試一試,一旦感覺難掌握就放棄了。為此,他首先將老伴、兒子、兒媳都教會,然后再慢慢傳承。
甘當毛筆制作的傳承者 不收一分錢也沒人愿學
“文章千古事,全憑一支筆”。毛筆,位居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首。“東昌作坊,書筆兩行”,這句流傳于聊城民間幾百年來的俗語,把毛筆與聊城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而道口鋪街道張堤口村是傳承數百年東昌毛筆制作技藝的主要村莊,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制作毛筆還是這個村子的經濟支柱。當時,村里有四十多位老藝人制作毛筆。現如今,毛筆制作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冷落。作為東昌運河毛筆制作技藝傳承人,81歲的張信嶺始終堅守在這個老行當。
多年前,張信嶺就曾告訴來訪的新聞媒體,誠心招收毛筆制作技藝的學徒,對學習者不收任何學費。他的愿望是,不愿看到這門技藝徹底失傳。然而,迄今為止,沒有人愿意學習毛筆制作技藝。
為擯棄傳統的傳內不傳外的保守思想,張信嶺將學到的毛筆制作手藝傾囊傳授給各地前來學習的人,至于多少真正學會的,他也不太清楚。“我還是想將這門技藝教授給更多‘外人’,讓毛筆制作技藝在更大范圍傳承。”張信嶺分析說,年輕人都愿出去打工,每天能掙一二百塊錢。而制作毛筆,銷量不大,掙得錢太少,留不住人。所以,現在沒人愛學這種技藝。
張信嶺非常希望年輕人來跟他學習制作毛筆,他不但不收一分錢,而且還會將毛筆制作手藝傾囊傳授。張信嶺說:“是好東西就得讓它傳下去!我甘當毛筆制作業的傳承使者。”看得出來,張信嶺對傳承毛筆制作技藝充滿了期待,對毛筆制作技藝后續的傳承感到非常擔憂。
調查中,記者注意到,不僅僅是曲藝、木版年畫、毛筆制作等技藝,還有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等其他非遺,都面臨著傳承困難的境地。“人走藝絕,技藝失傳”是最大的危機,李貴才、郭春奎、張信嶺等非遺傳承者,正是傳承中的行者。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