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7-08-20 23:43:08
蒸汽機車時代,煤是機車的“口糧”,為給機車加煤,各機務段都建有上煤臺。作為蒸汽機車回段整備作業的重要設施,上煤臺因蒸汽機車而生,隨著蒸汽機車的淘汰,它也結束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擺脫不了被拆除的命運。作為蒸汽時代的鮮明標識,在濟南機務段,也有一個上煤臺,1911年建成,1991年拆除,前后存在了80年。
文|張汝峰
許景澄
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1月,清政府派總理衙門大臣許景澄為津鎮鐵路督辦。5月18日,許景澄與英商匯豐銀行、德商德華銀行草簽了《津鎮鐵路借款合同》,借款740萬英鎊,九折實付,年息5厘,期限50年,合同規定北段由德商承辦,南段由英商承辦。
據史料記載,由德國工程師司馬門(音譯)設計,1910年中德開始合建濟南機務段。1911年,在德國人段長溝勞波(音譯)、工程師哈爾曼(音譯)等人的親自監督下建成濟南機務段。當時的建筑有:機車庫(僅有十股道)、機械場、段長室、鍋爐房等。機械設備有:上煤臺、轉車臺、道岔、水塔等。運營機車15臺,機車型號是德國造“三三”型,工人約一百名。同年,德國人高郎(音譯)任濟南機務段首任段長,并將設在鵲山的津浦車頭房移到濟南現址。
航拍的津浦鐵路濟南火車站
建段之初,經營管理操縱在德國人手中,基礎薄弱,設備陳舊,運營落后。機車常途中停車燒汽,僅能白天行車,列車制動靠閘夫手閘制動,僅能牽引旅客列車4至5輛。
機車整備僅靠鐵锨、筐擔、鉤鏟,以笨重體力抬、扛、推進行作業。當時的上煤臺非常原始,在鐵路邊上用枕木搭建一個與機車煤水車等高的平臺,先用大筐通過兩段斜坡將煤抬到“煤臺”上,等機車停穩之后,再由上煤工人用鐵鍬裝到煤水車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軍閥混戰時期,濟南機務段的工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貧困潦倒,還要承擔極其繁重的勞役。當時機車運營方式為包乘制,二人一班值乘跑天津,中途不換班,常常忍饑挨餓,筋疲力盡。在上煤臺工作的給煤工人更加苦不堪言,“擔子重,煤臺高,年紀輕輕壓彎腰,抬起筐,淚眼來,煤臺好比斷頭臺”便是他們的真實寫照。
1937年,盧溝橋“七七”事變爆發。1938年1月日寇占領膠濟鐵路全線,從此,濟南機務段落入日寇的魔爪之下,工人備受壓榨和摧殘。日寇逼迫工人勞作時間長達十余小時,乘務員的勞作時間有時竟達幾十個小時。在勞動安全上,視工人生命如兒戲,沒有絲毫保護措施。1940年夏天,一名姓王的擦車工人在上煤臺擦車時被擠死,尸體在酷暑中擺放三天,潰爛發臭,日方竟無一人過問。寒冷的冬天,給煤工人吃糠咽菜,衣不遮體,餓得頭昏眼花,還要抬著二百多斤的煤筐上煤臺。曹士英等七名工人又餓又累,昏倒在煤臺上,被日方監工認為是“偷懶”,當即抓到警務部,灌涼水,用棍子毒打一頓。
新中國成立后,工人翻身當主人,大家干勁十足,爭相為新中國建設貢獻一份力量。上煤臺的工人天天臉上帶笑,哼著小曲為蒸汽機車加煤,加班加點從不言累。火車司機努力多拉快跑,1952年6月5日,ㄇㄎ1型1213號機車組王寶琦機班曾在炒米店、崮山間創出全路闖坡新紀錄,受到鐵道部通報表彰。
為提高加煤效率,減小給煤工人的勞動強度,濟南機務段拆除了原來簡陋的上煤臺,新建了一個鋼鐵架構的上煤臺。其造型就像個大漏斗,蒸汽機車入庫線在上煤臺的下面,入庫機車要先加煤后入庫。給蒸汽機車加煤時,北側的機械將煤傳送到最高處的煤倉內,待機車煤箱對準放煤口時,開閘放煤。
父親是1958年來到濟南機務段的,開的就是蒸汽機車。他說,解放型機車煤廂裝煤量9.6—15噸,勝利型機車煤廂裝煤量15—17噸,人民型機車煤廂裝煤量15噸,建設型機車煤廂裝煤量15—17噸,前進型機車煤廂裝煤量14.5—21.5噸。每次加煤只需2分鐘,日加煤能力可達700噸以上,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前進型機車
小時候,我曾經跟隨父親進過蒸汽機車司機室,看到那么多的手輪、儀表、閥門,心情異常激動,摸摸這、看看那,結果不小心踩上了爐門的“腳蹬閥”,爐門“啪”的一聲自動打開,把我嚇了一跳。
1989年,我也進入濟南機務段,成為一名機車司爐,圓了和蒸汽機車親密接觸的夢想。然而事實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美好,蒸汽機車要把水變成蒸汽動力,要求司爐、副司機必須要有過硬的焚火技術,14分鐘280鍬,簸箕型火床的訓練標準,各種規章和專業知識,半軍事化管理,對我來說都是嚴峻的考驗。
最使我刻骨銘心的是蒸汽機車的冬季工作,碰上煤不好燒,正在爬坡的機車越走越慢,那真是心急如焚。上坡一身汗,下嶺一身霜,司機室四處透風,一會兒冷,一會兒熱。乘務員的工作服更是滿身油污,有個順口溜是這樣說的:“遠看像要飯的,近看像逃難的,仔細一看是機務段的”。
1979年底,人民型機車全部從濟南機務段調出,客運機車全部實現了內燃化。1990年,解放型2401號、前進型472號兩臺蒸汽機車調出,濟南機務段蒸汽機車時代徹底結束,上煤臺也徹底失去了用武之地。
從此,我的工作由蒸汽機車司爐變為內燃機車副司機,每次出乘歸來,第一眼看到的依然是處在整備場東側的上煤臺,它橫跨在股道上面,有點像“凱旋門”。每次機車駛過,我都向它行注目禮,仿佛依戀一位慈祥的老者。
1991年,段上決定拆除上煤臺,重新整治段容段貌。老司機們都依依不舍,父親聽說后也從家里來到段上。當工人爬上上煤臺,開始切割支架時,我看到父親的眼睛濕潤了。父親開了一輩子蒸汽機車,對上煤臺有著幾十年的感情,看到“老伙計”要從眼前消失,內心很是失落。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