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文齊魯
2017-10-29 20:37:10
上世紀30年代棗莊地區鐵路圖
文|李海流
棗莊是一個與鐵路很有淵源的城市,津浦鐵路橫貫南北,臨棗鐵路、棗臺鐵路、臺趙鐵路相互連接構成臨趙支線,1923年5月發生的臨城(今薛城)大劫案時稱“民國第一案”,世界知道臨城這個名字或許從此開始。
車站是時代的注腳,總是醒目地標注在城市中央。上世紀初興建的車站,多是當時當地最精良優美的建筑。一個世紀過去了,原本只是普通鐵路用房的車站,隨著時間的推移,變身為“活化石”而成為重要文物。
1938年臺兒莊大捷后,李宗仁在臺兒莊留下過一張十分珍貴的照片,是他在臺兒莊火車站站牌下的留影。臺兒莊原有兩條鐵路,一條是1912年棗莊中興煤炭公司修建的臺棗鐵路,經棗莊與臨棗鐵路連接后通向津浦鐵路;一條是“小隴海”,1935年修建的伸向隴海鐵路的臺趙(趙墩)鐵路。臺棗線上的車站為北站,小隴海線上的車站為南站。北站在臺兒莊戰役中被炸毀,南站也毀于1945年的戰火。現存的臺兒莊火車站是1995年在北站原址重建的,站房被作為李宗仁史料館。
臺兒莊北站
棗莊在唐時形成村落,因多棗樹而得名,國人了解棗莊的并不多,而真正讓人們記住棗莊的是劉知俠的小說《鐵道游擊隊》。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一部小說,一部電影,一首歌曲,使鐵道游擊隊家喻戶曉,使臨城車站、沙溝車站、塘湖車站、韓莊車站……這些名不見經傳的三等、四等小站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臨城火車站
臨城是津浦鐵路和臨棗支線的交會處,無論是發生在1923年的臨城劫車案還是鐵道游擊隊的抗戰故事,都讓它充滿傳奇。如今,老火車站的附屬建筑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只有當年的老站房還在。車站雖然幾經改建,后起之秀愈發雄壯氣派,但臨城老站的那份情愫卻難以割舍。來到這里,你能看到20世紀20年代建的貨棧還在,典型的歐式建筑,高高大大,像歐洲人的身材。雖是庫房,卻也是黃色飾面,以整塊蘑菇石作墻基,墻體變化處飾以縱橫交錯的隅石,產生強烈的穩定感。1941年日軍侵占薛城時修建的300噸水塔還在,只是當年發生在這里的鐵道游擊隊夜襲臨城、擊斃崗村、移栽閻團的故事漸行漸遠。
沙溝火車戰是一個四等小站,建于1910年,如今也即將退出歷史的舞臺。沙溝古為鳳城,后因一條古沙河自東向西穿過而得名。建站初期,只有6間站房,100平方米多一點,旅客站臺兩座。運營后又建了200米長的一座貨運站臺,主要運送河沙,站名“沙溝”的“溝”字用繁體書寫。童年時筆者經常到這里玩耍,遺憾的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拆除了。沙溝站一直默默無聞,而真正叫響是在劉知俠的《鐵道游擊隊》小說里,第二十二章《站長與布車》為了解決山區部隊過冬的棉衣,鐵道游擊隊的目光就聚焦在了沙溝車站。
津浦鐵路自薛城到微山境內一直向東南轉彎,在轉過一個大彎后有一個四等小站,地名是一個找不到來源的名字——塘湖,這就是我的家鄉,中學上學的學校就是塘湖一中,現在已改為韓莊二中。我一直追尋車站名字的由來,此處村莊沒有叫塘湖的,其它也沒有與塘湖牽扯。有一說是:小站前不遠處有一條小河,每到汛期泥沙俱下,混濁就如黃河,老百姓名曰淌泥湖。就因為這個小站,上世紀70年代初,從韓莊北部分出近二十個村莊成立了塘湖公社,后又改為塘湖鄉。21世紀初,撤鄉并鎮,分出來的又并回去了。而隨著火車的提速,塘湖車站被取消了,房屋也被拆了,再也找不到一點車站的痕跡。
火車繼續南行15公里就到了韓莊,這里是津浦鐵路南北的接點。1908年,清政府與華德銀行代表柯士達、美德合資的華中公司蘭德正式簽訂天津——浦口修筑鐵路借款合同,借款500萬英鎊。英德兩國協定津浦鐵路分南北兩段分別修建,分界點就是韓莊運河橋,韓莊以北至天津段由德國工程師德浦彌爾主持設計施工,全長626.1公里,大小車站量身打造,各具特色,無一雷同;韓莊以南至浦口由英國工程師德紀負責設計施工,全長383.4公里,站房為定型設計,按車站等級共分四種,簡單明快,但比較古板。
1911年10月11日,南北兩段在韓莊運河南岸接軌。12月,津浦鐵路以黃河大橋為界,南北段分別通車運營。北段的韓莊站建于1911年,旅客站臺兩座,站房13間,建筑面積183.3平方米。這座站房也是北段最后一座建筑群,獨具匠心的小院落和貨房,雖飽受戰火燒炙至今完好無損,令人稱奇,戰爭驗證了建筑的堅固。
尋訪這些火車老站,不僅見證了鐵路技術的發展,還重溫了那壯闊波瀾的歷史。火車老站,不僅是旅人的驛站,更是一個城市的精神家園。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