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18-01-28 09:46:01
圖①:濟鋼煉鐵廠3號1750立方米高爐出完最后一爐鐵水,濟鋼在濟南的鋼鐵產線實現全線安全停產,工人在爐前合影留念。圖②:山東計劃3年完成60萬黃河灘區群眾遷建,圖為遷建后的東營市墾利區董集鎮楊廟社區。圖③:藍天白云下濟南大明湖景色迷人。山東對生態環保問題堅持零容忍出重拳,不解決不放過、打不贏不收兵,“水質”“氣質”大為改善。
編者按
萬里家山一信中。“一年來,山東發展勢頭很好,向上向好的趨勢很明顯。治理經濟,關鍵是找對方向,找準趨勢,山東在這方面做得很有特色。我們都為家鄉的發展鼓掌叫好!”近日,老家山東招遠、在外地工作的連先生,給省領導寄來一封飽含熱情的信,道出了游子對故土變化的欣喜,也道出了游子對家鄉的期盼。
省兩會召開之際,大眾報業100名全媒體記者連線天南地北山東人,傾聽游子心聲——這里面是濃得化不開的鄉情,這里面是發自肺腑的贊嘆。
贊嘆背后是喜人變化,變化來自砥礪奮進。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以來,省委帶領全省干部群眾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目標定位,緊緊抓住由大到強關鍵跨躍,把大勢、明思路,強根基、謀長遠,抓大事、惠民生。我省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特別是干部隊伍作風發生明顯轉變,擔當作為、干事創業的勁和氣提起來了,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日益形成。
贊嘆背后是熱切期盼,期盼正是前行動力。今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珍惜來之不易的大好形勢,乘勢而上、再譜新篇,是全省人民的期盼。我們要高舉旗幟、埋頭實干,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狀態,推動我省創新發展持續發展領先發展,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在山東落地生根。
“新氣象新作為,精氣神更足了”
身在異鄉,心系故土。談及過去一年家鄉變化,山東游子印象深刻的是:發展有了新氣象新作為,干事創業精氣神更足了。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以來,山東旗幟鮮明講政治,提高站位謀發展,緊緊咬住一個關鍵詞——“東部率先”,聚焦聚力于一個目標——走在前列,高站位謀篇布局,寬視野頂層設計,堅持以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山東優勢統籌各項工作,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陸海并重,進一步提升山東在全國發展格局中的地位。著眼高質量發展,作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部署,使之成為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工程;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各類各專項規劃和下級規劃主動與主體功能區規劃銜接,形成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規劃體系;把綠水青山的政治生態,干部干事創業、勇抓落實的精神狀態,作為發展的最大環境……
“走在前列,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提出的明確要求。社會對山東有期待,對山東的干部更有期待。把總書記對山東的要求落地、落實和落細,要求山東干部有大格局,有大擔當,有大作為。過去這一年,人們欣喜地看到,山東正在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擼起袖子加油干!”孫熙國,山東安丘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院長。過去這一年,他對家鄉山東的印象有幾個關鍵詞:新舊動能轉換、海洋經濟、大交通建設、國企改革……一個個成績走在前列,讓身在外省的山東人驕傲。
20歲出頭就開始從北京到美國打拼,山東老鄉施乾平是美國華人企業家聯合會會長,他在濟南投資建設德邁國際信息產業園。“在過去一年,山東緊緊扣住‘東部率先’、‘走在前列’布局謀篇,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這一年,讓他印象深刻的有這樣幾件大事: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環保生態治理力度前所未有,山東大手筆吸引人才。這幾件大事,都與其企業發展高度契合。如新舊動能轉換——目前在做的德邁國際信息產業園旨在打造以高科技工業數碼打印為核心的產業生態鏈生態圈,這種新模式造就新業態將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科技創新和人才——產業園是以工業數碼打印機為核心,其多款打印機都是世界第一的,全球第一臺磁懸浮打印機就是他們生產的;環保就更不用說了,工業打印提倡的就是綠色環保理念。
游子點贊家鄉發展格局之變,更關注到發展環境之變。
“越來越多企業家在山東創業有了回家的感覺。”離開家鄉20多年的曲玉國,是香港山東商會聯合總會名譽會長、《山東人》雜志社社長。曲玉國多次跟隨港澳代表團回到家鄉山東,參加商會組織的活動,切身體會到山東的變化。曲玉國與各地山東商會會長接觸密切,會長們普遍反映:過去這一年,山東創造了良好營商環境,對在外地的山東籍企業家回家鄉投資辦廠的吸引力越來越大。
“交通更便捷,觀念更新潮,市場更廣闊,干事創業更有勁!”這是青年創業者劉揚對家鄉的印象。劉揚是火星人俱樂部的創始人,這個俱樂部是北京最大的科學教育品牌之一,并獲得了小米雷軍的數千萬投資。作為公司創始人,劉揚將公司走出北京的第一站設在了濟南。“辦事效率越來越高,讓我們這些創業者感到欣喜。”
欣喜感受的背后,是山東提出的五種生態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打造精簡高效的政務生態、富有活力的創新創業生態、彰顯魅力的自然生態、誠信法治的社會生態。過去這一年,山東把綠水青山的政治生態,干部干事創業、勇抓落實的精神狀態,作為發展的最大環境。
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副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程文浩的家鄉是滕州,作為一名在京工作的山東人,他很留意家鄉在勤政廉政方面的進展。2017年,《中共山東省委實施〈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辦法》印發,關注家鄉的程文浩發現,辦法將應當問責的情形細化為27類。“這確保問責依規依紀、實事求是、規范強化,為在深入開展問責工作提供了有力制度支撐。”
“最近和一名山東老鄉聊起她在基層干了兩年公務員的女兒,說精氣神有了很大變化,連她這個當媽的都感到吃驚。”在外省拓展業務的云媒軟件股份公司董事長王靜是濟南人,提到山東激勵干部干事創業激勵機制,她豎起大拇指:“新的激勵機制,無論是選拔提職,還是獎金激勵,都實實在在。”
干事創業,要立說立行。香港安安自閉癥國際教育基金會理事長由仲說,來山東設立康復中心已有11年多的時間,最近1年感覺最大的變化是城市文明程度大幅提升。拆違拆臨力度之大超乎想象,還給了城市應有的空間和綠地,城市整體環境更舒朗了。“過去都說山東城市土氣,交通擁擠,污染嚴重,能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取得顯著效果,說明治理者水平在大幅提升,部門執行力在大幅提升。”
“新舊動能轉換,整個山東都動起來了”
在采訪中,許多游子談到在過去一年,“新舊動能轉換”正成為山東高頻詞,大家感觸于山東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提高質量效益是我省實現由大到強的唯一途徑。山東是“兩個70%”(傳統產業占工業比重約70%,重化工業占傳統產業比重約70%),山東的問題在經濟結構。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過去的一年,新舊動能轉換成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成為全省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工程。這一年,新興產業加速崛起、擴容倍增,傳統產業脫胎換骨、迸發活力,“三二一”的產業格局進一步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有序推進,質量效益有了新提升,發展動能有了新亮點,經濟活力有了新增強,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已經起勢。
兩個月走訪山東100多家機關單位、企業、學校等,是78歲的《甘肅日報》高級編輯于清濰最近的工作,他要把老家山東的變化寫成新故事。“山東變化太快了,到處是新動能!企業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好,企業家的眼光都是全球視野。”于清濰說,老家諸城就是山東發展的縮影,他要在《講述諸城新故事》中把所見所聞記錄下來。
“新舊動能轉換,整個山東都動起來了!”這是牽掛家鄉發展的山東游子的共同感受。過去這一年,山東新舊動能轉換以改革、創新、開放為三大動力,以人才、制度、基礎設施為三大保障,高質量發展大潮涌動,精彩紛呈。
“和往年相比,感覺2017年各地政府和企業的心態都發生了大變化。”身為淄博人,中科招商集團常務副總裁兼山東大區總經理鄧珉感觸頗多。“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正逢其時。現在全省上下更加重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產業加金融的步伐明顯加快,接洽也更順暢了”。僅2017年,中科招商就與山東簽署了四份戰略合作協議。今年1月,中科招商集團與省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書,雙方共同發起設立100億元的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化工新材料母基金。
聚焦高質量發展,傳統產業轉型提速。在安徽闖蕩經商50多年,以前身邊的朋友問起老家棗莊的經濟,安徽夏華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夏克勤的腦海里,就會冒出“挖煤炭、燒水泥”這個順口溜,特怕外人說老家“一黑二灰”的傳統發展路子。前不久回了趟老家薛城,他聽說薛城全面退出了水泥、采石行業,家門口建起了國內一流的煤化工循環經濟產業園,機械廠也建成了魯南首個工業4.0工廠,他由衷欽佩山東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聚焦聚力。
聚焦高質量發展,新興產業正在發力。在南京打拼20年后,地地道道的菏澤人魯宏振已是一口南方口音。魯宏振是江蘇省山東商會會長,他注意到因為山東地區工業基礎好,特別是新興產業發展迅速,不少企業家都找到了好的商機。“過去這一年,越來越多山東出來的企業家回鄉創業或者發展,為家鄉新舊動能轉換作出貢獻。”
創新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動力之本。留學海外八年的劉偉,如今在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懷著為山東作貢獻的心,他在東營成立了仁則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開始從事新一代半導體材料的研發與生產,2017年還到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掛職科技副主任。“山東提出要推動‘山東制造’向‘山東創造’‘山東智造’躍升,需要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銜接融合,這抓住了咱們科技創新的‘命脈’。”
改革是新舊動能轉換的活力之源。山東放管服改革在加速。樹根互聯技術有限公司總裁助理楊照輝在北京呆了8年,周圍有不少山東籍的朋友。“去年開始,越來越多山東籍北京大學生,選擇回家鄉,這與山東越來越好的就業創業環境分不開。”楊照輝的一名大學同學,回到青島在創辦計算機科技公司時遇到資金困難,他嘗試申請大學生貸款,沒想到半個多月就批下來20多萬,黃島區還為其提供了低價的辦公場地,幫企業度過了困窘的初創期。未來,楊照輝想鼓勵更多身邊的大學生回到山東,為家鄉發展貢獻出新一代青年人的力量。
新舊動能轉換,離不開基礎設施保障。過去這一年,山東以交通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建設正加快推進。提到家鄉萊蕪變化,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箭體設計室主任吳會強,立刻說起濟南至萊蕪高速鐵路雪野隧道開工建設現場會,“這意味著我回家的路越來越近啦”。以前從北京到濟南,坐綠皮車要8個小時,然后倒客車回萊蕪需要3個多小時;后來有了高鐵,從北京到濟南不到2個小時,但倒客車到萊蕪仍要2個小時左右。“萊蕪人盼望已久的‘高鐵夢’將要實現了”。
“2017年是交通蓬勃發展的一年,我每次從海外回到家鄉濟南都會有煥然一新的感受”。中鐵十四局海外分公司中亞辦事處主任王志強對山東交通變化如數家珍:濰日高速濱海連接線、蓬萊至棲霞等多條線路的建成通車,濟青高鐵、魯南高鐵同時在建,山東交通正邁入大跨步發展階段。
“天藍了水綠了,日子紅火啦”
“家鄉的天更藍、水更綠了”“鄉親們的日子更滋潤了”……過去這一年,不少山東游子深切感受到家鄉父老幸福感和獲得感在提升。為民造福是最大政績。新一屆山東省委自覺踐行群眾路線,同人民群眾站在一起、想到一起、干在一起,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人民群眾的難點、痛點作為工作的切入點,從一件件實事做起,努力使各項民生政策落實落地。山東堅持零容忍、出重拳、嚴問責,對生態環保問題做到不解決不放過、打不贏不收兵,“水質”“氣質”大為改善;抓住民生痛點難點,找準聚焦發力點,在就業、教育、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產等領域周密謀劃,用心操作,把好事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現在不僅霧霾少多了,藍天更多更藍了,尤其是晚上看星星,也更多更亮了。”談起回老家的感受時,肖慶華難抑內心興奮。他家在濟寧市兗州區,兩年前調往內蒙古,現任上海廟礦業公司黨委書記。因工作家庭緣故,肖慶華經常回山東老家,“原來,一到冬天就霧霾四起,昏天昏地,暗淡無光。去年以來變化太大了,天藍水綠,心情也好了”。
和肖慶華有同樣感觸的不在少數。中國環境報社記者牛秋鵬多次回家鄉山東采訪,2017年以來山東的藍天變多了、河流變清了、山川變綠了,讓他真正體會到了“誰不說俺家鄉好”的幸福感。牛秋鵬在一篇報道中寫到:“以中央環保督察、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強化督查以及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為契機,山東省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PM2.5平均濃度下降13.6%,PM10平均濃度下降11.7%,全年平均優良天數比例提高;水污染治理初見成效,國家級濕地公園數量全國第一。”
可喜的變化不僅在藍天白云,還有老百姓的紅火日子。
“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蓋房、三年還賬的宿命輪回,將一去不復返了!”海軍原參謀長助理、海軍少將黃遷民難掩心中的喜悅之情。他家在黃河入魯第一鄉——東明縣焦園鄉,離黃河只有二里多路。多少年來,灘區父老鄉親飽受黃河水淹之害。2017年中秋節,家鄉的親人通電話告訴他,家鄉要淤筑大村臺了,村臺4米多高,祖祖輩輩的安居夢終于要圓了。村里全部蓋成兩層小樓,各戶之間是水泥路,有下水道、自來水,通公交車,還有衛生室、幼兒園、扶貧車間、健身廣場、鄉村舞臺等,簡直就是一個新興社區。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針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圍繞鄉村振興、醫藥健康、環保生態、食品安全等,山東下大力氣,切實解決實際問題,回應人民新期盼,滿足民生新需求。
耀華醫學公益促進會副會長、上海脈芃醫療科技有限公司CEO劉波在醫療領域工作多年,2017年底他到老家萊蕪洽談合作。讓他沒想到的是,萊蕪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已全面實施,參與改革的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總體上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例降到30%以下。這讓他感慨,健康山東建設的步伐越來越快,百姓正在享受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的診療服務。
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直屬機關原黨委副書記、直屬機關原工會主席賈基業的老家在濱州,2017年11月應表侄的邀請,他到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里則街道南吳村做客。“真沒想到,村里‘煤改氣’,讓農民告別了千百年來燒柴做飯的習慣。”鄉親們告訴他,以前用煤或者液化氣,一個月得花五六十塊錢,煤改氣后,每年市、區給補貼,一戶1200方氣,1方只收八毛錢。“又方便、又安全、又干凈、又暖和。”
破解民生熱點難點痛點,既是百姓受益的過程,也是創造新的增長點、推動經濟發展的過程。
不久前,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讀博的聊城市民周吉宇,在北京地鐵4號線看到“聊·勝一籌”的宣傳海報,第一反應就是趕緊掏出手機發朋友圈。現如今,聊城每天都會有大批優質農產品進京、入滬,并以密集的產地自檢、市縣抽測和第三方獨立檢測,保證了進京、入滬農產品抽檢合格率保持在100%,在市場上贏得了良好聲譽。
“這些年,走了那么多地方,覺得還是家鄉美。”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圖片庫原藝術總監焦波,心里總放不下老家淄博市博山區源泉鎮。去年秋天回到源泉鎮,萬畝獼猴桃園讓他震撼。“以前村里很窮,大家守著一畝三分地種點口糧。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大伙兒種起獼猴桃,有的還做起了電商。收獲季節,游客如織,來晚了都停不下車。鄉村文旅融合發展,荒地變桃園,農家院變農家樂啦。”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