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
2018-02-13 09:48:02
走在向陽的路上
——東董家村第一書記盧海龍工作側記
李 瑋
再次見到濟南人民警察職業培訓學院的盧海龍同志時,明顯看出了他的變化——自2017年6月派駐到南山管委會東董家村任第一書記以后,盧海龍操心的事情多了,閑暇的時間少了;考慮基層組織發展的事情多了,顧及自己的時候少了,僅僅時隔7個多月,這個一米八幾的大高個兒就以他黝黑和消瘦的形象映入眼簾。與黑下去、瘦下去的身形相對照的,是他一談起東董家村半年多來的變化時那滔滔不絕的神態,那是一種如數家珍的自豪和坦然。
盧海龍書記才一頭扎進濟南南部山區的腹地,一心撲在他的東董家村父老鄉親身上,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如果不能給東董家村帶來實質性提升,我就對不起我的責任和使命!”
一提到“責任”和“使命”,仿佛一定與驚天偉業聯系在一起,孰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大的成就也是來源于一點一滴腳踏實地的付出與創造。沉到基層第一線,與質樸的村民們打交道,雄心壯志不如實踐業績,從派駐的第一天開始,盧海龍便深刻地意識到這個真理,派駐的頭一件大事,盧海龍就為自己的辦公室置辦了一張單人床。看到這個架勢,村民們都覺得這個書記“不一樣”。
東董家村位于濟南仲宮辦事處東北3公里處,全村共有81戶281人,村兩委成員5人,黨員14人,貧困戶13戶31人,其中低保3戶、5人。全村可耕地面積85畝,荒山200畝,林果面積80畝。勞動力少、土地面積少,是全村致貧的主要原因。長年貧困致多數村民以外出打工為主,人均收入在整個辦事處排名靠后,村集體無經濟收入,村內孤寡老人越來越多。
越了解東董家村就越為東董家村的鄉親們心疼。多年來,村民們靠山吃山,在僅有的果田里辛勤栽種生活的希望。這樣的希望是甘甜的,這樣的希望更是艱苦的。派駐到村里不長時間,盧海龍就親眼目睹了果農的心事:時值甜桃成熟季,一筐筐成熟的果實藏在深山賣不出去,果農們收獲的喜悅瞬間被愁云籠罩。眼看著大批量的好果子一天天霉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戶人留下了苦澀的淚水。此情此景,盧海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老百姓的難事就是黨員干部的急事,想辦法幫鄉親們賣出桃子就是此
時此刻的大事!本著求真務實的指導思想,盧海龍千方百計為滯銷的山桃做代言,做推廣。在他的帶動下,先后聯系到白云餐飲連鎖公司、機關事業單位、警察職業培訓學院食堂等大宗需求單位幫助消化滯銷桃果,成功地為果農銷售甜桃萬余斤。果農的收入保住了,盧海龍的心里樂開了花。
“這個世界上原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東董家村地處山區腹地,村子四周群山環繞,村民出行靠腳踩出來的土路,靠幾輩子形成的老路,既不利于現代化交通,又不利于新農村建設。在這樣的情況下,盧海龍踏下身子為每一條土路把脈會診,又先后請來幾家愛心企業幫助出資對村內主要道路進行全部硬化、美化。道路改造工程結束后,全村主干道硬化率達100%,街巷硬化項目業已順利竣工,鄉親們從此告別了昔日塵土飛揚的黃泥路。有了路,盧海龍還想讓鄉親們的夜行路有光明,于是,為村莊架設路燈的任務也提上了議事日程。幾經爭取,濟南紅葉暖氣公司被盧海龍一心為民辦實事的勁頭打動了,主動出資六萬元,為村路架設了標準化照明設施。村里的路通了,村里的路亮了,事故意外明顯減少,村民的心也豁亮了。
燈盞可以照亮人們的腳下,文化卻可以長久地引燃心靈。新農村建設,離不開文化的普及與浸潤,這一點,也是令盧海龍操心的事。為了讓村民們在農閑時能開展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盧海龍又動起了心思,要為大伙建一所農村綜合性文化體育服務中心。這處規劃有500平方米健身文化廣場、300平米圖書閱覽室的地方將承托起村民們的文化夢想。配套相關設備還包括:閱報欄、健身路徑、健身器材、燈光和有源音箱。經過多次溝通和聯系,宏昌集團、大漢股份各出資30萬元,共計60萬元為東董家村修建文體服務中心,現已主體竣工。在建設過程中,由于原材料市場緊缺,工程所需的沙子水泥無處購得,盧海龍再次出馬,拉來50噸水泥和70方沙子的贊助,解決了材料之困。為把文體中心建成高標準高起點的綜合中心,他爭取到原單位警察學院的大力支持、撥款8萬元用于文化中心的后續和完善工作。文化中心建成后,圖書閱覽室擁有圖書15000冊,另配備電腦、投影等設備供活動使用。有了學習和娛樂的場所,東董家村的村民生活有了樂趣,大家的心氣足了,村里的建設朝著更加協調的方向發展。
有道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一個村莊也是一個大家庭,家庭大了,讓人操心的事情就格外多。村里吳大媽的房屋破舊急需拆遷改造,可是很多年下去了,這個工作沒有完成。盧海龍來到東董家村,一下子就注意到這個大難題。老人家年逾80,患有嚴重的小腦萎縮,老伴早早去世,三個子女各有難處。要想完成危房拆遷改造,頭一樁難題就是老人在建設期間的住宿問題,還有另一大難題就是三萬余元工程款需先期墊付。正是這兩大難題,把吳大娘困在了破舊不堪的舊宅里,成了全村最后一戶沒有進行危房改造的住戶。為了安全妥善地完成好這個任務,盧海龍多次走訪老人的三個子女,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終于說服子女們配合工作,不但答應抽出人力照顧好生活不能自理的吳大娘,還湊足資金為老人墊付了房屋改造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看到吳大娘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盧海龍這才真的舒了一口氣。
這樣的事情很多。
東董家村的自來水工程自盧海龍到來之前就已經籌劃了兩年多,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沒能解決。了解到村民們至今仍靠機井過日子,盧海龍積極爭取到原單位濟南人民警察職業培訓學院的支持,為東董家村村民進行了自來水表入戶安裝,解決了村民吃水難問題,完成了村民夢寐以求的“甘露”工程;為做好群眾的口腔保健工作,提高村民的口腔保健意識,盧海龍特邀請濟南可恩口腔醫院走進東董家村,舉辦了“健康扶貧進萬家”大型義診活動;針對村里老齡人口較多,眼疾現象比較普遍的問題,盧海龍經過多次溝通和協調,爭取到濟南愛爾眼科醫院的支持,擇日在東董家村開展義診,為近百名村民做了白內障篩查檢查,并當場和8名患有白內障疾病的村民簽訂免費手術協議,解決了老人們的后顧之憂;為幫助貧困戶安全過冬協調市公安局有關部門為每一戶貧困戶送上了500斤清潔燃煤,貧困戶可以安全溫暖的過冬了,黨和政府對每一名貧困人員的關愛和照顧落到了實處。
致富,一直是每個村民的夢想,可這樣的夢想同樣需要付出具體的實際。為了引導大家開拓思路,同奔致富路,盧海龍開動腦筋,想到了光伏發電這條路。光伏發電不但是清潔能源,還可以增加村里的收入,這樣的好事,怎么也沒想到又成了一件棘手的難事。面對這樣的嘗試,村民們首先考慮的不是光明的前景,而是首先擔心自家的屋頂——設備架設會不會造成房屋漏水、設備開始工作后會不會對外產生輻射……一系列出于對現代科技的不了解造成的深深誤解,擋住了村民突破固有思維的路。為了打通這條看不見的“心路”,盧海龍幾次三番向大家進行講解說明,終于有鄉親明白了盧海龍的苦心,主動報名在自家的房屋上架設光伏發電設備,一年近兩萬元的收入,對于這個市級貧困村來講不是個小數目。村里有了集體收入,村民的日子也會越來越好。
“車頭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一個基層黨支部有沒有頑強的戰斗力,就看支部一班人的能力和水平。東董家村兩委成員的平均年齡已達 57 歲,時代發展日新月異,年輕時為村莊建設貢獻出青春的帶頭人業已老去,看到這樣的情形,盧海龍主動召集支部成員統一思想,為了東董家村的發展和未來,支部必須與時俱進發展新生力量作為后備補充。老同志們積極響應,達成共識,著力著重培養發展年紀輕、有本領、威信高的黨員和積極分子,并敞開懷抱,發展了一名預備黨員為基層黨組織后備人才,不斷改善黨員隊伍結構。在此基礎上,確定每個月最后一周五為黨員活動日,共同學習和交流。
在第一書記盧海龍的帶動下,東董家村黨支部嚴格落實“三會一課”等制度,進一步建立完善黨員服務管理體系,初步建立起上下貫通,左右互動的黨員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形成了“群眾有事齊商量,大事小事有人幫”的良好局面,不斷引導、激勵黨員積極參與公益勞動,定期組織黨員集體清掃環境衛生、修繕道路橋梁,幫助孤寡老人、大病貧困戶及勞動力缺失的困難群眾春種秋收,樹立了基層黨組織的威信。為讓每一名黨員牢記紅線,時刻保持警惕性,黨支部特別了印制黨員100條禁令,加強對黨員的動態教育,結合十九大報告多次召開黨員大會提升整體政治素養,夯實了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
在第一書記盧海龍的努力下,東董家村的改變有目共睹,2017年11月8日,東董家村召開現場觀摩會,盧海龍為全區的第一書記代表和南山區黨總支領導匯報了東董家的建設和發展。盧海龍本人也被推選為派駐仲宮辦事處的十個第一書記成立的臨時黨支部書記,并多次作為代表,區里召開的座談會上介紹經驗做法,得到了老百姓和上級的高度評價。
派駐到東董家村的7個月的時間如白駒過隙,即是匆忙的也是富有價值的。回顧這段難忘的時光,盧海龍說:“能帶領鄉親們走在一條向陽的路上,我個人付出什么都是值得的!”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種矢志不渝的意志的帶動下,盧海龍領導的東董家村會有更加光明的未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