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德州新聞網
2018-05-30 12:26:05
□本報記者楊德林王賀本報通訊員孫久生張娜
再過2個月,平原縣前曹鎮鄭莊村黨支部創辦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將迎來成立后的第二輪分紅。這個有390名社員參加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第一年就實現群眾受益、集體增收。該村村民楊新安,去年秋季全家6口人土地收入比上年增加了1800元。
目前,全市已有798個村成立合作社,入社農民4.05萬戶,集中經營土地24.06萬畝,村集體年均增收3萬元,戶年均增收2000元,探索出農業大市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
黨支部發揮組織優勢,破解農業規模化經營難題
我市是傳統農業大市,但土地規模化經營的比例較低,農業大而不強,農產品多而不優;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業效益不高;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經商增多,“誰來種地”問題凸顯。同時,農村黨組織服務群眾沒有抓手,全市還有許多村莊集體經濟收入不足3萬元。
思路決定出路,能不能由黨支部牽頭把農民群眾組織起來、蹚出一條農業規模化經營的道路?市委決定采用“先試點、然后逐步推開”的辦法進行積極探索。2016年4月,寧津縣保店鎮陶莊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成為全市第一家由黨支部創辦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實施“以地入股、按股分紅”的土地股份化、集約化運營模式,被稱為“陶莊模式”。“黨支部領辦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就是在群眾自愿的基礎上,推進和服務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供耕、種、管、收、售全程統一服務,形成‘村黨支部+土地股份合作社+鄉鎮為農服務中心’的模式,實現富民強村互融并進。 ”市委組織部負責同志介紹,2017年,這一創新辦法在全市推開,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推進農村黨支部領辦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服務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實施意見》。相較于其他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單打獨斗”,黨組織的組織優勢,為合作社的生產經營帶來極大便利。在縣鄉各級黨委支持下,每個鄉鎮都建起為農服務中心,合作社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實行種子、肥料、農藥等“統購”,耕種、灌溉、防治、收割等“統管”和農產品“統銷”,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合作社采取租賃等方式,解決農機具缺乏的問題,又通過農機農藝配套,實現了耕、種、收集約經營。因為用量大,能夠以批發價購買農資,肥料每袋至少便宜10元,再加上種子、農藥、機械等費用,畝均可節約開支50元。同時,規模化種植有效開發出田埂、多余道路和邊角未利用土地,增加了土地實際利用面積,實現了土地增潛和集體增收。 ”平原縣前曹鎮鄭莊村黨支部書記、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長鄭傳蓬分析說。
產業鏈求突破,規模農業加速轉型升級
“合作社的利潤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通過以批發價團購農資產品,實行大型機械連片作業,每畝每年生產成本能降低100元左右。二是提高畝產收益,通過統一種植高產優質品種,避免不同品種混雜影響,每畝每年增收100多元。 ”寧津縣陶莊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負責人宋成槐說。他介紹,去年全村通過統一耕種,每股累計分紅1000元,農戶的畝均收入比過去提高200多元。同時,群眾的更多收益還在賬目之外。
據測算,由于土地規模經營,各村外出打工經商的人員農忙時不用趕回來,每人每年能節省誤工費和路費1000元左右。留守老人、婦女騰出了時間,有的搞起了養殖、加工項目,有的直接到合作社打工掙“雙份錢”。對于村集體而言,有了合作社,發展集體經濟平臺更大。一年多來,眾多村集體通過整理溝、渠、埂、路等邊角土地,盤活農機設施設備等存量資產,以集體資產的形式入股合作社參與分紅。齊河縣胡官屯鎮沙張村通過土地整理新增集體耕地130畝,僅此一項每年集體增收10萬元。
各地黨組織還緊緊圍繞農業產業鏈做文章,一方面,在結構調整上采取“兩步走”,合作社剛成立時以種植玉米、小麥等傳統糧食作物為主,綜合考慮人才、技術、基礎等條件,逐步調整種植結構,發展特色產業,促進農業“新六產”發展。另一方面,在經營方式上“兩結合”,就是將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與市場化經營深度結合,積極搭建社企合作平臺,在發揮農業合作社自身經營優勢的基礎上,引入成熟市場主體共同做大做強。
平原縣桃園街道西楊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等3個合作社和農業公司合作,專門種植糯玉米,縣鄉農業專家全程跟蹤指導,效益比普通玉米高一倍。在臨邑縣,林子鎮苗甫庵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主動對接“農字號”龍頭企業,以每畝3噸、每噸280元的價格銷售青儲玉米,當季畝均收益840元。“目前全市已有134個土地股份合作社與51個農業公司開展合作,合作項目從傳統糧棉種植到青儲玉米、杞柳種植等,種類越來越多。 ”市委組織部負責同志介紹。
立足產業促黨建,產業、組織同步振興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 ”合作社要持續健康發展,選好“當家人”至關重要。目前,全市已成立的798個土地股份合作社中,751名村黨支部書記依法兼任理事長,2245名村“兩委”成員依法進入管理層,各地再由村民投票推選出信任的種地能手參與合作社日常管理,讓專業人干專業事。
“過去,很多基層黨員反映,組織生活無事可議,黨員參與度不高。自從有了合作社,這些村黨支部的黨員活動日、‘三會一課’等組織生活從此有了鮮活生動的內容,黨員們都踴躍參與,組織的凝聚力不斷增強。 ”平原縣桃園街道西楊村黨支部書記楊春安說。“成立合作社,不僅是把碎片化的土地集中起來,更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通過搭建基層組織幫民致富、為民服務的新平臺,群眾把個人奔小康和集體發展捆綁在一起,心與黨組織貼得更緊,集體事情大家參與、重要問題大家商量,這才是加強黨對農村工作領導的根本性舉措。 ”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陳廷國表示。
目前,全市有黨支部領辦創辦合作社的村,僅占到全市農業村的10%。“工作開展之初,我們就明確支部主導、群眾自愿、風險共擔、集體增收四個原則,在具備條件的地方先行推開,成熟一批,推行一批,不搞一刀切,不設時間表,同時繼續支持、鼓勵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陳廷國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