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新聞網
2018-06-27 20:31:06
青島新聞網6月27日訊(記者 王爽 寧冠宇)最近幾年來,有一個定義身份的詞重新流行起來——“文藝青年”。家住鎮江路街道的王春艷則是一個最勵志的“文藝中年”。她自幼懷揣音樂夢想,自學作詞作曲。30余年來,創作出民族歌曲、通俗歌曲300多首,曾與著名音樂家鄔大為、張枚同合作的歌曲廣為傳唱。在追逐音樂夢想的道路上,她始終堅持不懈地努力著、奮斗著,向遠方進發,為人稱道。
自學作曲30年,創作歌曲300余首
音樂不僅可以愉悅人的身心,還能陶冶情操,尤其是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它更像是是一劑良藥,給平淡的生活帶來慰藉和希望。“小時候家里沒有條件,只有小學音樂課上才能跟著老師學唱歌,特別開心。”每每回想起年少時光,王春艷總有些動情,那些對音樂癡迷的日子成了她音樂創作的源泉。
王春艷為曲子試唱。
憑著一腔熱愛,從20幾歲開始,王春艷就嘗試寫歌。雖然白天在單位上班很累,但是倔強的她始終有個音樂夢想,她總是利用晚上和業余時間廢寢忘食如饑似渴地自學作詞作曲,正因為有音樂為伴,精神世界才變得豐富多彩,工作疲勞也就煙消云散了。
弄懂樂理知識是學作曲的第一課,王春艷跑去書店買了一大堆音樂理論教材,日夜攻讀,下透了功夫。“大學生上什么課,我就研究什么。看不明白就一點點琢磨,一點點摸索。我不太會樂器,當時也沒有作曲軟件,練習寫歌只能用手記譜子,自己一遍遍哼唱,經常唱得口干舌燥。”
從1998年到2018年,王春艷始終不忘自己的音樂夢,30年的時間,一共創作300多首歌曲。由于作詞作曲方面的成就,如今她已經成為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青島市音樂家協會會員,眾多作品發表、演唱、參賽,多次在國家及省市獲獎。
王春艷桌前在手寫樂稿。
“作曲和寫文章差不多,要有生活感悟,要講究起承轉合”
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之后,王春艷通過參加市里舉辦的各類比賽慢慢“出道”了。“那幾年,為八榮八恥、為黨建的各種活動寫歌。有時候稿子要得急,我不得不作曲兼作詞,有時干活、做家務時也一直念叨哼唱、推敲琢磨,真是苦中作樂,但歌曲成稿的快樂和成就感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
王春艷總結了一套自己的“創作經”。“作曲和寫文章差不多,必須要有豐富的生活感悟,必須究起承轉合,特別是同音反復時,流暢性特別重要。例如,草原歌曲以小調式比較抒情,行進歌軍歌用2/4拍則非常有力量……”說著,王春艷親自為記者示范起來,一邊有力地打著拍子,一邊認真地唱了起來。
為了寫好詞,她又買來了許多文學書籍,研究中國古詩詞,學習中外文學作品,在她的手稿中,有一半以上均是她獨立完成詞曲。
王春艷參加2009國際音樂大師班的結業證書。
施萬春:“她是普通百姓中的文藝工作者,很接地氣”
王春艷在社區工作時,負責社區的文藝活動,十多年的基層工作,讓她對社區文化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創作起來也更接地氣。由她作詞作曲的《創城之歌》獲得青島市文明辦大獎,《五月的風》《守島戰士之歌》《愛是那深沉的海》等歌曲膾炙人口。
音樂道路上的成長又給王春艷帶來了更多的機會,也結識了不少音樂名家和癡迷音樂的同道中人。她曾先后受邀與《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的詞作者鄔大為、《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的詞作者張枚同合作,創作出《母親頌》、《有一個稱呼叫公民》等歌曲。
2009年,王春艷參加了中國音樂家協會舉辦的“國際音樂大師班”作曲專業學習,師從中國著名作曲家施萬春,正式開始系統地學習作曲。施萬春這樣評價她:“普通百姓中的文藝工作者,做音樂很接地氣。”
在音樂講座課上,王春艷曾受到創作過《長征組歌》、《牡丹之歌》的作曲家唐珂老師的指導和鼓勵,并送上一副他親自題寫的書法,也讓她備受鼓舞。
青島市音樂家協會副秘書長王雷也表示:“王春艷是我非常敬重的一個大姐,她對音樂的熱愛和激情,深深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
王春艷說自己在音樂方面取得的成績離不開家人的支持。“我是一個妻子,也是一個母親,更是一個癡迷音樂的人,除了工作之外,作曲占據了我的大部分生活時間。家里人都非常支持我、理解我,有時候還主動承擔很多家務活,讓我全心全意搞創作。這太難得了,我很感謝他們,也會一直堅持寫下去。”
王春艷參加各種比賽獲得的證書。
音樂作曲人王春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