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日報
2018-07-02 08:51:07
舊石碑、老家電、從出生至今的家庭檔案、46年一天不落記錄的日記……這些老物件或許并不值錢,但對于市中區桿石橋街道轄區居民崔兆森來說,都是寶貴的生活點滴,也是一座城市彌足珍貴的記憶。
幾十年來,71歲的崔兆森收藏了1萬多件生活實物,在春元里社區打造了一處400平方米的個人博物館。“別看都是些尋常物件,它們身上可記錄了改革開放40年來濟南的社會變遷。”在有著45年黨齡的崔兆森看來,這些收藏關乎歷史和文化,更關乎時代的發展,“作為老黨員,我更有義務帶頭去弘揚、去傳承,拾起一段段關于'老濟南'的記憶。”舊時光里的“老濟南”情懷
一張八仙桌、兩把椅子勾勒出20多年前的家庭擺設,116本日記、1000多萬字傳遞的是一戶百姓生活水平的變遷。走進崔兆森的“齊泉博物館”,館里沒有貴重珠寶、名人字畫,陳列的全是崔兆森一家三代人的生活檔案和淘汰的老物件。館內展示的兩扇木制大門,是崔兆森從住過的老宅“小緯六路南街60號”保留下來的。如今,那兒早已變得車水馬龍。
“過去結婚講究‘三轉一響’,縫紉機、手表、自行車、半導體,咱們濟南基本都生產,當時濟南還有自行車鏈條廠、搪瓷廠和保溫瓶廠,這是咱濟南出的春燕牌手表,這是咱濟南出的梅花牌縫紉機。”崔兆森一一向記者介紹,“我的這些展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少現在都消失了,這更能生動地反映老百姓生活深刻的變化,這是我收藏的一個理念,用8個字來概括就是‘收藏生活、珍藏記憶’。”崔兆森說。
隨著時光流逝,崔兆森收藏了祖孫三代1萬多件物品,主要分為實物、檔案和雜志三類。“其實一開始只是個人愛好,隨著收藏品越來越多,這才萌生了要辦一個博物館的想法。”崔兆森說,一直到2007年,他將收藏的老物件集中到現在的地下室里,分門別類展示幾十年來市民生活的巨大變化,“看到它們,就像是回到過去,回到自己老家。”“文化,傳承下去才有價值”
時間可以是一段記憶、一段歷史、一段文化,而博物館就是一個留住時間、承載歷史、傳承文化的地方。在傳承文化這件事上,崔兆森的確毫不含糊。
“過去濟南城里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還有濟南話所說的‘里份’,就是小巷子,我現在住的春元里小區往南往北各150米,就有13個里份,而且它們的名字都非常有文化,包括積德里、福德里、泰合里、純德里等,都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崔兆森說,“現在這些‘里份’全消失了,連地名志上都沒有記錄,我買了很多書,問了很多老人打聽這些名字,希望告訴后人這段歷史。”
隨著自己的默默奉獻,幾年來,崔兆森多次榮獲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個人、“濟南好人”等稱號。作為居住在春元里社區的一名老黨員,他長期對駐區及周邊中小學生、社區居民、機關干部等開放自己的博物館,結合桿石橋片區悠久的歷史文化,向大家介紹濟南的社會變遷。
“作為經歷過缺衣少食歲月的一代,我收藏這些東西也是想教育孩子們和后代,讓他們知道咱們民族就是一路艱辛奮斗過來的,要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生活。”隨著年事漸高,崔兆森說目前想找一個合作伙伴,讓大家進一步地體驗到改革開放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歷史和文化,只有傳承下去才有價值,讓這個博物館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是我最大的愿望”。
原標題:他用400平方米空間拾起“老濟南”記憶 老黨員的“藏舊知新”夢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