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時報
2018-09-24 11:37:09
生子與養育,沒有“試用版”,也不可暫停或退出。只有經歷,才解其中味。
身邊的二孩家庭是越來越多了——生活在全國網友封的“最敢生省份”山東,很多人近年來都有這樣的切身感受。相比之下,多子與丁克的家庭,作為“小眾”的兩個群體,卻宛若暗礁之下,靜水深流。
沒有人能復制別人的人生,任何選擇都沒有對錯之分。我們走近幾個多子家庭與丁克家庭,只是想探尋“少數派人生”的真實圖景。
23日,幾個孩子在護城河畔玩耍
“零”和“2+N”
柳燕說自己算半個濟南人,生在濟南長在濟南,大學也是在濟南讀的,因父親家在上海,所以也會偶爾在上海居住。已到46歲的年齡,看上去就像30歲的人,平時聽得最多的自然是別人夸她年輕,她說,這都是沒有生育的功勞。
時間倒回至2003年,那是31歲的柳燕首次懷孕,因工作原因,她要到處出差,一次腹痛讓她與這個生命無緣。此后,柳燕又懷孕過兩次,但都以流產和宮外孕告終。宮外孕那次差點引起大出血,讓她開始懼怕懷孕。“說實話,我當時真的特別害怕,覺得一命換一命也不值得,母親也擔心我的身體,勸我別再冒險,我是從那時候就斷了要孩子的念頭。”柳燕說出這句話的語氣,就如同在談家長里短一般。
藍穎是地道的濟南人,出生于1982年的她,是家中獨女。但現在,她已將自己歸屬于“父母已經放棄叨叨了”的那類。跟柳燕的被動丁克相比,藍穎的主動丁克顯得更堅決一些。她在德州開著一家寵物寄養店,除了玩貓逗狗,便是怡花弄草、刷劇喝茶。這種生活,藍穎過得悠然自得,每周來濟南待上兩天,陪陪父母。
當這種生活過到36歲時,她已不再去為懷孕這件事去思考。甚至于,除了狗狗貓貓之外,任何生物的懷孕都與她無關。沒生,也沒有生的打算,她在周圍熟悉的人眼里,已“無可救藥”。
居住在陽光舜城的田慧35歲,是9歲的四胞胎男孩王兆弘、王兆毅、王兆嘉、王兆齊的媽媽。盡管學校就在小區對面,她的生活仍然被4個三年級的兒子塞得滿滿當當;孩子們已經長成同學父母眼中的“陽光男團”,“累”和“壓力大”仍是她總結現在生活的關鍵詞。
四胞胎男孩王兆弘、王兆毅、王兆嘉、王兆齊在操場踢球
家住濟南西站片區的侯潔今年34歲,3個孩子分別5歲半、2歲零9個月和即將1歲。很多朋友都以為她生三孩是“順應大勢”的結果,她卻說只是時間上與大趨勢巧合,實情是“意外懷孕,舍不得打掉”。她曾經在一處大型購物綜合體里工作,從去年底生完老三后,就當上全職媽媽。
疊加與復制
2010年,27歲的田慧懷孕4個月的時候,才得知懷的是四胞胎。她跟丈夫也曾去醫院想減胎,但醫生把所有可能的風險一一擺出,其中包括“假如減兩個胎兒,留下的兩個胎兒要吸收這兩個胎兒的各種物質,可能對健康會有不利影響”,再說畢竟是兩個小生命,權衡之下夫妻倆選擇放棄。
養育過一個孩子的人或許能想象得出,將那份辛苦和忙亂乘以4是種什么體會。每天7點起床,給4個孩子做飯,送他們去上學,然后再回家收拾、買菜做飯,等待孩子們放學歸來,這是田慧生活的日常。雖然父母公婆都住同一小區,偶爾可以幫她分擔,但大量的日常瑣事,都需要親力親為。
四胞胎出生后,田慧不再工作,全家的開銷都靠在工地上班的丈夫扛。幾年前她曾經開過淘寶店,這樣既能在家照顧孩子,又能多少賺點零花錢,“淘寶店越來越不好干,所以后來就關了。”
前幾年,丈夫的工作沒有周末,田慧從不敢自己帶4個孩子出去玩,“擔驚受怕的,我怕看不住,要是有一個被抱走了,我去追,剩下三個怎么辦?”每次必須出門時,她都得叫著孩子的爺爺奶奶姥爺姥姥,浩浩蕩蕩一支隊伍,隨身物品多得像搬家一樣。
直到2016年,孩子們入學后,田慧在家開起小飯桌,“辦小飯桌也是為更好地照顧他們,孩子大多都是他們的同學,那些家長也是沖著他們4個才把孩子放這兒。飯是我做,他們4個也在這兒吃,肯定差不了。”小飯桌距離學校僅有一路之隔,又在一樓,她堅持干到了現在,一家人則選擇在小區里另租房居住。
如果說田慧的辛勞是“一孩乘以4”,那侯潔的情況就是“復制一遍再復制一遍”。她的鄰居告訴記者,“這幾年來,侯潔沒有在晚上12點前睡過覺,孩子的衣服全部堅持手洗”。但侯潔說,每次洗完所有衣服,看看床上那熟睡的3張蘋果臉,從這一個數到那一個,再從那一個數回來,就覺得什么都是值得的了。把自己活成孩子
柳燕坦言,自己本來對孩子就沒有特別的感覺,經歷多次流產后,她跟丈夫下定決心要做個“丁克”。面對或關心或窺探的詢問,她一概宣稱“身體不好,不適合要孩子”。身邊很多人跟著下一句就是“可以去領養一個啊”,她溫柔但堅定地一一拒絕。
沒有孩子的柳燕,自己活得越來越像個孩子。因為從事的工作比較清閑,所以她奢侈地把大把時間用在自己身上。“我現在可喜歡玩游戲了,小時候玩的紅警、魂斗羅都迷”,“去學了吉他、茶藝”,“養花,但是總養不好。”她樂呵呵說著。
染了一頭張揚黃發,說話語速很快,不時爽朗大笑的藍穎,說得最多的詞就是“順其自然”。對于以后,藍穎坦言沒有什么具體的規劃,她希望自己“活在當下”。對于選擇丁克的原因,藍穎說自己沒有信心給孩子很好的教育和成長環境,與其這樣,還不如不要。因為從小極有主見,且公婆早已不在世,所以藍穎并沒有受到太多來自于家庭的壓力。
事實上,有很多丁克家庭,都沒能堅持下去。一開始時,小兩口攻守同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親人的壓力一波接一波襲來,堅持被撕開口子,最后崩塌。有些丁克家庭,則是自我否定,后來主動懷孕生產。畢竟,人的生活都是多元的,觀念也是可以改變的。
藍穎講了一個自己所知的丁克家庭經歷:一對觀念動搖的夫妻很不情愿地否定此前的決定,最后將到底是生子還是丁克交給“順其自然”的那個“自然”——他們不再避孕,如果懷上就生下來,如果懷不上就繼續維持現狀。最后,生了。
現在開始,憂慮將來
隨著年齡的增長,柳燕開始后悔當初的決定。據她回憶,公婆還在世的時候,身體不好,需要長期住院,陪伴在側的時候,見了太多沒有子女或者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們的凄涼。
柳燕說,她在醫院認識一對已經80多的老夫婦,由于孩子定居國外,所以老兩口長期由護工照顧,老爺子生病住院由護工照顧,老太太獨自在家也得護工照顧,老兩口每個月由護工帶著見上一面,“我這外人看著都心酸,也想到了自己以后的日子可能會過得比較悲慘。”她深深嘆了口氣。
柳燕說自己身邊不乏丁克的朋友,所以并不覺得自己是異類,“但是也有要好的同學,結婚生孩子都比較早,兒子現在都上大學了。”說罷,她又對記者說“這些話,你也要好好考慮考慮。”
對于未來,柳燕說,從決定不要孩子的那一刻就已經在考慮了,現在也在關注一些全新的養老模式和養老機構。“我聽說現在有的小區把所有的一樓都讓老人們住,約定每天早上7點一樓都要拉開窗簾,如果到了點兒窗簾還沒開,物業就會上門查看老人是不是有什么問題。”她樂觀地想,現在的養老服務已經日趨完善了,以后會越來越好。
用樂減去苦,還是正數
家里吃飯的嘴多,對蔬菜瓜果需求量大,附近又缺菜市場,侯潔每次都是一趟大采購。看到她常常蹬著電動車,光大西瓜就馱了3個,各種菜和水果裝了好幾個大塑料袋,墜得車身搖搖晃晃,連鄰居都會覺得,“太不容易了”。有一次老二突發腸套疊,疼了一夜,她只好一早把老大放到鄰居家里,讓媽媽來家里看著老三,自己帶老二跑醫院。
9月9日周日,教師節前一天,四胞胎中的老三有些感冒,田慧便沒讓他跟哥哥弟弟一起出門踢球,他安靜地坐在小飯桌的房間里,用剪刀制作著一張賀卡。田慧說老三是四兄弟中最讓人省心的,學習好又懂事。哥四個性格截然不同:“老大在家話比較多,在學校話就很少;老二偏內向;老三外向學習也好;老四就比較貪玩,讓我很頭疼。”
每次孩子們放學回來,喊著又被老師表揚時,田慧都感覺心花怒放。孩子們還學會了心疼媽媽:提醒田慧多喝水,叮囑她做飯時要戴口罩(怕油煙對身體不好,這是爸爸說的,他們都記住了)。人們總說大手拉小手是一種幸福,田慧說,左手拉著小手和小手,右手也拉著小手和小手,那種幸福感和快樂感,找不出詞來形容。
4個孩子的開銷不是一筆小數目,田慧一家從來不在外面吃飯。孩子們的衣服都是淘來的,但他們讀書、踢球、彈吉他都沒落下。田慧說,很后悔要孩子之前那幾年沒大外出旅游過,以后帶著孩子出去,心境也不同了。她說,會盡全力把他們養大,但是拼爹拼媽就別指望了,以后得看他們自己。
(為保護受訪者隱私,文中人物除四胞胎名字外皆為化名)
●記者手記
尊重生育尊重選擇
生,還是不生?是個大問題。
國人對于生育的關注,要比任何事情都濃厚。莫言從瑞典捧回來中國首個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蛙》就是關于娃娃的故事。
據資料顯示,國家統計局年初公布,2017年中國內地全年出生人口為1723萬,比上一年減少了63萬。2018年上半年新生兒人數同比下降了約15%—20%。這意味著,2018年的出生人口比2017年還將有較大幅度的下降。未來二三年內,即使“全面二孩”,我國人口出生率仍然面臨斷崖式下跌。
“生育基金”?“單身稅”?“丁克稅”?其實,每一波口水戰漩渦的背后,折射的都是一大群人的焦慮現實。這焦慮既關乎自己與家人、自己與社會,也關乎如何安置自己的未來。
生,還是不生,從來就不僅僅是個體選擇,但也永遠必須尊重個體意愿。
只要在作任何決定之前都經過了理性衡量,那就勇敢地向著前方走下去。
(濟南時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