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
2018-11-19 15:59:11
▲海洋大科學中心效果圖。
今年初,中科院決定依托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聯合中科院其他12家研究機構,籌建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經過10個多月的籌備,海洋大科學中心的平臺構建框架已經基本形成。如今,由9艘在役科學考察船組成的共享科考船隊、4個野外觀測站點和3個海洋觀測網組成的綜合立體觀測系統,成為海洋大科學中心的支撐平臺,一個面向未來的海洋科技創新中心呼之欲出。
海洋大科學中心集聚了中科院的優勢力量,目前已列入山東省及青島市政府重點支持項目,中心的建設將對促進海洋高質量發展、支撐海洋強省建設、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大融合:多學科交叉實現陸海統籌“三產貫通”
“青島正在加快建設國際海洋名城,必須堅持內涵式發展。”中科院海洋所所長王凡介紹,現代海洋科學多學科交叉、研究目標宏大、投資強度高、依賴大科學裝置,具有鮮明的“大科學”特點,因此必須建立新的科研機構和組織模式。正在建設的海洋大科學中心,就是要面向開拓交叉前沿領域、建設美麗健康海洋、保障國家海洋安全、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戰略需求,依托設施集群、組織大團隊協同攻關,為加快海洋強國建設提供科技支撐、政策建議和解決方案。
聯合共建的13家院所在生物資源、環境安全、海工裝備等領域各有所長,開創和引領了我國乃至全球的海水養殖、近海生態災害防控、深海探測等研究,可構建交叉研發集群。其中,海洋所、海岸帶所、青島能源所、南海所、地化所、聲學所等6個院所的海洋科學大型儀器自2008年就實現了開放共享,提高了科研效率。
未來,在這種高度融合、全面共享的機制下,海洋大科學中心的核心科研單元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近海“健康海洋”示范工程,對近海生態環境進行觀測、模擬、評估、防護和修復;二是“印太匯聚區”多圈層相互作用,在印度洋、太平洋建立全水深、立體、實時探測體系,以及海—氣—地—生多圈層相互作用理論和模式;三是海洋生命過程認知與生物資源綠色發展,發現新認知、新品種,進行深海資源利用,實現陸海統籌“三產貫通”。
大船隊:9艘科考船探測覆蓋全球99.2%海域
支撐海洋大科學中心的重要平臺之一,就是統籌中科院“科學”“實驗”“探索”“創新”四個系列9艘在役科考船組建的中科院海洋科學考察船隊。
中科院現有船舶10艘,除了已經退役的功勛科考船“科學一號”之外,其余9艘在役船舶是從幾十噸到近五千噸不等的海洋專業調查船舶。之前,這些船舶同國內大多數科考船一樣,面臨著所有權管理權分散、用船造船缺乏統籌、船時數量不穩定等困局。組成共享船隊之后,它們支撐海洋科學各領域研究形成了一套專業、規范、可行的船舶管理制度。
據介紹,這9艘科考船主要來源于海洋所、海岸帶所、南海所和深海所。船隊擁有青島、廣州、三亞(在建)三個碼頭和及岸基基地,配備各種先進裝備,探測能力十分強大,從港灣水域到河口淺水,從近海到大洋,從專項探測到綜合考察,從水聲研究到深海潛探,能夠滿足海洋科學多學科研究的需求,綜合海洋環境立體探測范圍覆蓋全球99.2%的海域,為我國海洋科學研究提供了系統完備、性能先進的海上考察支撐能力。例如,海洋所的“科學號”“科學三號”船,在2015-2017年期間,共執行64個航次,航線遍布黃海、東海、南海、西太平洋、北太平洋等海域。
相關負責人說,船隊共享平臺建立起了科考資源“三統籌”調配機制,將船時、運維人員、設施設備進行統籌安排,實現了科考資源運行效益的最大化。同時,對科考數據采集、處理、匯交、共享和發布進行全過程“閉環”調配,力求成為具有國際水平的海洋科考公共支撐服務平臺。
大平臺:四站三網“云平臺”引領海洋科研
海洋大科學中心整合膠州灣站、黃河口站、牟平站、長江口站、黃海浮標觀測網、東海浮標觀測網、熱帶西太平洋潛標觀測網等“四站三網”,構建了國際上最大規模的“海岸帶—近海—大洋”一體化綜合觀測網絡,實現了從海洋表層至海底的全水層實時觀測、探測和研究,可提供高質量、長時序、多參數的基礎觀測數據,形成資源開放共享機制,能夠為氣候異常預測、防災減災預報、國防安全預警、海洋經濟發展等海洋環境安全保障提供服務。
其中,膠州灣海洋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始建于1981年,是我國溫帶海域唯一的集監測、研究與示范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系統研究站,也是國內唯一逐月開展海洋生態環境綜合監測的單位。該站主要對海洋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底棲動物、葉綠素、水文要素、海水化學要素、海洋底質調查、懸浮物等50余個海洋要素進行觀測,通過對膠州灣長達30多年的長期觀測以及10多年的系統綜合研究,形成了豐富的數據庫,可以揭示膠州灣生態系統的長期演變規律、關鍵控制過程與未來發展趨勢。
其余三個工作站也都位于我國近海的關鍵區域。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生態試驗站主要開展黃河三角洲濱海與河口濕地生態與環境演變動態過程等方面的研究,建成了3000畝生態修復示范區;牟平海岸帶環境綜合試驗站重點關注全球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影響下海岸帶生態環境的變遷,服務于多家海洋牧場企業,先后為企業挽回經濟損失上千萬;長江口海洋生態系統研究站研究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的生態系統演變,承擔三峽工程長江口生態資源監測任務,據了解,其所在區域是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和銀鯧等經濟種類的重要產卵場和育幼場。
黃海和東海的浮標觀測網是我國近海觀測網,重點對我國東海、黃海海域進行長期定點綜合觀測,獲取黃海、東海海域大量、長時間序列的海洋氣象、水文、水質等基礎觀測數據。西太平洋實時科學觀測網是深海觀測網,海洋所在西太平洋關鍵海域布放了30套深海潛標并實現穩定運行,現已成功獲取最深觀測深度達5300米、連續3至4年的溫度、鹽度和海流等數據,還實現了10套3000米數據的同步實時傳輸。四站三網的觀測數據構成了海洋大科學中心的大數據中心,將成為海洋科研領域重要的“云平臺”。(記者 王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