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壹點
2019-01-31 10:15:01
作為糧食大省,山東的饅頭在國內(nèi)首屈一指。膠東花餑餑、戧面饅頭、簽子饅頭等各具特色。
“膠東花餑餑”是膠東巧婦們在日常的生活中根據(jù)地域特色和生活習慣而成的一種民俗形式,距今已有300年的歷史。
作為傳統(tǒng)民間面塑藝術的一種,膠東花餑餑多分布于山東煙臺、萊州、蓬萊、龍口、招遠、棲霞等市區(qū)及周邊地區(qū),在“結婚”“祝壽”“過年”等民俗活動和情景中占重要位置。
饅頭最難做的是做引子,然后是引餑餑,再做成老面,發(fā)酵蒸饅頭,每一道程序都不能出錯。饅頭是白色的,沒有其他添加劑可以遮丑,不像糕點可以加糖。
饅頭老面和酵母做的饅頭味道不一樣,老面饅頭吃起來沒有酵母味兒,而且老面糖化了,吃起來甜絲絲的。
膠東花餑餑源自民間,植根于人民生活,已成為民俗風情獨特的表現(xiàn)方式。
造型可愛的小黃鴨
做成可愛的卡通形象,小朋友們更愛吃
膠東人家過年做大棗餑餑,為的討吉利。餑餑是發(fā)面做的,寓意“大發(fā)”。“棗”與“早”諧音,故大棗餑餑蘊含“早發(fā)”、“大發(fā)”之意。
大餑餑,一個頂好幾個饅頭大
做成壽桃的形狀
婚禮上用的大餑餑,喜慶又洋氣
山東不少城市都有當?shù)氐奶厣z頭。在山東德州,有一種造型突破“圓形”的饅頭,叫“簽子饅頭”。
“簽子饅頭”起源于德州市平原縣恩城鎮(zhèn),距今也有幾百年歷史。頂端尖細,中間圓而粗,低端較頂端稍平鈍,略呈紡錘形。
早年在德州,逢年過節(jié)家家戶戶都會蒸“簽子饅頭”,尋求“高升”的美好寓意。
隨著近些年百姓的消費需求從“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山東的饅頭企業(yè)也在轉變自己的思路,向營養(yǎng)、健康方向邁進,花樣也越來越多。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的專家孫輝博士介紹,麥類膳食比米類膳食更利于腸道有益微生物的粘附。相對于其他省份,山東的緯度、土壤、氣候更適宜小麥的生長,山東的小麥品質比較好,蒸出來的饅頭品質也好。
從去年開始,山東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著力推動山東糧油的公共品牌建設,在全國范圍內(nèi)交響“齊魯糧油”,為省內(nèi)的糧油企業(yè)賦能,這也讓山東省內(nèi)面食企業(yè)受益匪淺。 (齊魯壹點記者 李師勝 王穎穎)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wǎng)友評論僅供網(wǎng)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wǎng)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