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
2019-02-09 09:10:02
原標題:除夕夜,一家三代礦工吃上團圓飯
煤礦從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型,礦工被從危險繁重的生產中解放出來
2月4日,農歷除夕,劉志鑫和父母一早就趕到位于棗莊市薛城區海河花園的爺爺家忙活起來。一家人準備好好過個團團圓圓的新年。
放在以前,這是個奢望。
劉志鑫一家是一個典型的礦區家庭,祖孫三代都是煤礦工人。過去因為煤礦工作的特殊性,一家人聚少離多,就連春節也是如此,越是到了年節越要保障煤炭生產,加班、值班是常事。劉志鑫的童年記憶里,就沒有和父親一起過年的印象。所以,當他從山東科技大學畢業,父親建議他回煤礦工作時,他的第一反應就是“這不是坑兒嗎”。然而,隨著了解的深入,劉志鑫很快改變了兒時的煤礦印象。
“花園式環境、生態礦井、智能化采煤、無人化作業、一鍵啟停……你能想到這些時尚前沿的詞匯就是煤礦嗎?”讓劉志鑫自豪的是,他作為綜采區的一名見習技術員,手里就管著價值3000多萬元的全國第一套薄煤層自動化無人開采機組。劉志鑫所在的棗礦集團濱湖煤礦是全國第一座薄煤層“智慧礦井”,采煤在地面集控中心點下鼠標即可。
礦上還取消了夜班生產,實行了周末集體休假制度,過年還有年假。這樣一來,劉志鑫的生活豐富多彩起來,有時間約朋友聚會、陪女朋友逛街。
近年來,棗礦集團采取提升裝備水平、優化生產系統、優化勞動組織等措施,推動煤炭主業向科技密集型發展轉變,深入推進掘進專業生產模式變革,把礦工從危險、辛苦的生產中解放出來。
“孫子說的那些一鍵采煤什么的,我是一句也聽不懂,更是想象不到和理解不了。”82歲的爺爺劉合祥是名老礦工,聽到這兒也禁不住打開了話匣子。
幾十年過去了,但劉合祥對第一次下礦井挖煤的記憶仍然清晰。下井后他才知道,到工作面有20多里路,得爬7000多磴,走2個多小時,一個班下來要10多個小時。以前井底煤礦條件差,礦上都是用人力抬下去的木垛進行支護,采煤也都是靠人力用鐵锨按米攉,挖好煤后放在筐子里拉著往外走,人在狹窄的巷道內只能爬著走。“他剛干采掘時,一個大男人都累哭過。”老伴張建蘭插話道。
“那時礦工都是自己帶玉米面餅子、煎餅下井作為班中餐,帶的飯還經常被老鼠偷吃,人只能餓上10多個小時。”劉合祥說。
“這些老鼠是敵人也是朋友,它們對礦壓等異常變化很敏感,能提前察覺到危險因素。”劉志鑫的父親劉同建同樣是一名礦工。輪到他下井的年代,井下安全監控措施不足,礦工們都是觀察老鼠的動靜。一旦井下有異常情況,老鼠就會飛竄而出,礦工們就迅速撤離躲避。因此,不少礦工故意把剩飯菜給老鼠留著。
“以前安全靠老鼠,如今,我們監測瓦斯、一氧化碳等狀況的傳感器遍布整個礦井巷道,即使挖完煤的礦井也進行監控。井下有一絲一毫的變化,我們在監控室內就一目了然。”他說。
采訪期間,劉志鑫的奶奶媽媽進進出出,一會兒陪聊幾句,一會兒到廚房里忙碌著,準備豐盛的年夜飯。客廳里,爺爺、爸爸、孫子祖孫三代一起掛起了象征吉祥如意的中國結。
“飯做好了,吃飯嘍……”豐盛的酒菜擺上茶幾,一家人開始享受這曾經難得的團圓飯。
(大眾日報 記者 左豐岐 通訊員 志勇 士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